工作动态
这份民生答卷写满“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浏览量:30 次 来源:余杭时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自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余杭区锚定“民生服务保障第一区”目标,持续用心用情描绘“五心为民 幸福余杭”美好幸福画卷,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日,全区民政会议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而至,五年来,余杭累计推进“社区慈善实验”等国家级、省级试点20余项,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发布养老助餐国标,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成功打造全省首批银发经济产业园;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6.37亿元,精准惠及困难群众53.72万人次,多项工作在全国社会救助交流会、全省局长会议等作典型发言;累计募集慈善资金2.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3.62万人次,承办长三角一体化论坛“西湖论善”“钱塘善潮”嘉年华活动、善城杭州集体婚礼等,切实提升“幸福成色”。



  康养升级 打造“舒心养老”金名片

  “我平时一个人住,饭菜烧多了吃不完,现在食堂直接送餐到家,方便多了。”80多岁的俞老伯住在百丈镇仙岩村的半山腰处,距离老年食堂路程较远。

  为了让山区老人吃好饭,百丈镇推出了送餐入户服务。上午10时许,俞老伯从送餐员手中接过温热的餐盒,笑着说:“我胃口挺好的,还让他们给我加了饭。”

  余杭地域较广,尤其是位于西部山区的百丈等地,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较多。如何让老年人吃得更舒心?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余杭逐步形成了以“配送餐中心集中配送、老年食堂合理布局、助餐服务点就近用餐”为主,“送餐入户”为辅的助餐服务模式。

  同时,充分发挥本地数字资源优势,依托“舒心养老”智慧平台,进行“一人一卡一码”绑定集成,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做到跨镇街就近就便优惠就餐。今年6月底,基于余杭区养老助餐实践经验制定的《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国家标准(GB/T 45872-2025)正式发布。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五年来,余杭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新跨越:建成养老助餐点位150家,日均服务老年人超1.5万人次;建成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2家,径山村老龄工作入选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区十大案例集;推动康养联合体建设,已实现镇街覆盖率100%,持续实施护理员“千人培训”计划; (下转第3版)  (紧接第1版) 成功挂牌浙江省首批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引进微泰医疗、强脑科技等优质企业65家。从一餐热饭到银发经济,“舒心养老”已成为余杭的一张“金名片”。

  精准高效 兜牢“暖心救助”民生底线

  看着刚收到的滚轮工具箱,“修鞋主理人”姚师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是一名聋哑人,此前常年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个老旧木箱,依靠修鞋手艺维生。

  良渚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摊一具”关怀计划:为他争取到一个固定摊位,联系五金市场定制带滚轮的专业工具箱,还发动社区群、业主群广泛宣传,让更多居民知道这位手艺精湛的“无声匠人”。

  作为全省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体系试点,余杭聚焦低保、低边、低收入家庭等,建立了“三个一”困难群众需求服务评估体系,即一个多维评估体系、一张“分类需求”清单、一个“需求帮扶”反馈,切实提升救助服务工作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比如通过线上大数据和线下“铁脚板”排摸,运用低收入监测、系统预警信息、日常探访、入户调查、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全方位评估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动态跟进、按需服务,让社会救助帮得到、帮得准、帮得好。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五年来,我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6.3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3.72万人次;打造“助联体”标准化应用、“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体系”等省级试点,目前全区已纳入线上动态监测45002人,线下排摸统计5771人次,建立“一人一档”需求库3841人次,发布《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全省首个《儿童主任服务规范》市级标准,聚焦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干预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两项省级试点,实现困境儿童评估、督导、干预3个100%。

  汇聚微光 点亮“爱心慈善”公益事业

  “参加活动让我很开心,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近日,区慈善总会收到辖区多位老人送来的锦旗与感谢信。原来,他们是“乐享古稀”项目的受助对象,该项目通过“文化赋能+健康守护”双轮驱动模式,构建“活动参与+健康管理+社会融入”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出游、交友联谊、义工探访等活动,为他们的晚年生活送去精神慰藉与温暖关怀。

  10月28日,在“大爱余杭”慈善慰问活动上,工作人员为受助者送上1万元慰问金及慰问物资,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自“大爱余杭”慈善项目开展以来,已惠及困难家庭77户、460人,支出善款262余万元。

  慈心为本,善举为民。一份份爱心的合力托举,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帮扶体系,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近年来,区民政局以“慈善共富基金”为纽带,持续引导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助学事业,累计发放慈善助学金839.6万元,惠及困难学子2873人次;发布国内首台公益慈善AI大模型一体机,全力打造“智慧慈善场景”“慈善透明度场景提升计划”2项省级试点,累计募集慈善救助金2.1亿元,实施慈善项目285个,惠及困难群众14万余人次;成立全省首例不动产财产权益类慈善信托“余善一号”,设立慈善信托备案金达1522万元。

  培育升级 树立“群心治理”新典范

  从科普课堂到社区公益,从非遗美育到共同富裕,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治理创新中的重要力量。

  在良渚文化村,“北归行动”解决地铁站到社区的“最后三公里”问题;29位村民开展36次专题协商会通过《停车公约》,成功解决村民停车难;“跑团净山”成员每周三上山捡垃圾,填补大雄山垃圾管理盲区……五年时间,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资助、孵化并主导20多个社区公益项目,多维度解决村民需求,共创“社区文明”。 

  在多所幼儿园和小学,“碰碰云”故事妈妈团队带去了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科普课。课堂上,“碰碰云”故事妈妈结合绘本,介绍人体的基本构造、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变化等;互动环节,讲师详细讲解身体发育知识,包括性别差异、隐私保护等内容。这项活动是余杭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余爱护航”性教育陪伴青少年成长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认识性健康知识。

  五年来,我区社会组织管理规范高效,率先在全省推出人工智能年检智能体,获得杭州市提级应用,在全市推广;全省首个实现社区基金会镇街全覆盖,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培育省市品牌社会组织6家、领军人才8名,1家社会组织获全国公益创业大赛银奖;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两个覆盖”攻坚,实现党建入章率超96%。

  民生提档 创造“贴心服务”新高度 

  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关系着千家万户。

  5月的闲林埠老街,16对新人以乌篷船为“婚车”,在千年水乡的潋滟风光中许下誓言。这场集体婚礼将“三书六礼”的古典仪式与简约颁证流程创新融合。新人方女士说:“集体婚礼对我们来说喜气爆棚,大家的喜气加在一起,非常幸福,也非常特别。”

  近年来,余杭区引领沉浸式婚俗体验,通过集体婚礼、户外结婚登记颁证等形式,推动“婚登+文旅”深度融合;依托“余你成家”项目,打造余杭区甜蜜市集,形成“一站式”婚庆服务;连续斩获浙江省第四届颁证技能比武大赛一等奖,杭州市首届颁证员技能比武大赛一、三等奖。

  在不断提升婚姻服务能级中,余杭在全市率先实现基层婚姻辅导站全覆盖,为前来登记的新人提供夫妻相处、子女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咨询服务,同时也为一些因冲动前来离婚的人提供帮助、化解心结。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辅导服务26499件,辅导满意度达100%。

  此外,余杭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实现群众“身后事”6项基本服务免费覆盖率100%;重点开发推动殡葬“身后码”省级试点,聚焦“逝殡葬祭”四大核心环节,对逝者殡葬、殡仪相关服务进行全流程、全覆盖及精细化管控;建成5家镇街级骨灰存放室,新增格位17.7万个;成功创建4个省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完成1个省级老旧墓地改造提升试点和8个村级公墓维修工程;创新“数字门牌”工作,为全区近45万地址数据赋码,累计设置“数字门牌”约40万块……

  每一张绽放的笑脸、每一份对未来的期待,都是这份民生答卷的生动注脚。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余杭将紧扣民生需求和发展实际,加快推进民生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现代民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