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上学日,下午4点不到,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迎来了放学高峰。闹腾的人声中,一群头戴亮黄色“树苗帽”的小朋友陆续现身,迎接他们的是门口同样整装待发、身穿志愿者红马甲的“房东奶奶”。
这是一场发生在黄昏时分的守护行动,服务对象是居住在上城区九堡社区的低年级租客子女。而行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是九堡社区业主孔凤美等27位“房东奶奶”。
她们每日的“工作”,就是护送孩子从学校来到社区课后托管中心——九宝学堂,陪伴他们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用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填补流动儿童课后监护的“真空地带”。
“九堡是典型的撤村建居社区,有不少来自各行各业的租客,随之而来的就是流动儿童如何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需求,我们把老年活动室改成了学堂,用于开展趣味英语、手工编织、农耕体验等主题活动。”九堡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建国告诉记者,今年启动的九宝学堂项目,就是社区聚焦流动儿童关爱护航,打造儿童友好环境的一环。项目通过链接房东与租客双方,完成租户子女课后接力的方式,已服务儿童超过200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800小时,有效缓解了新伢儿在杭成长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拉近了新老杭州人距离,将建立在租赁关系之上的“陌邻”变成了“你有困难我来帮”的“亲邻”。
让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在教育、健康等更多层面获得“同城待遇”,共享发展成果,是杭州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应有之义。
去年起,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印发《杭州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推进方案》,出台《杭州市加强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心理健康关爱服务15条措施》《杭州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杭州市2025年宣传贯彻〈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工作方案》等,明确了从阵地建设、服务提质、创新机制等多方面,鼓励“一地一品牌”形成一批满足特殊儿童群体成长发展需要的关爱服务区域样本。各类探索在基层不断涌现,全面催动着儿童友好社会氛围节节升温。
其中,杭州市妇联累计招募4452名爱心妈妈结对5478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一方面对重点家庭开展针对性指导帮扶,广泛吸纳法官、检察官、教师、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等专业力量投身关爱服务,成立杭州市爱心妈妈关护共同体,链接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创新培树“我与爱心妈妈共读一本书”“我与爱心妈妈共走研学路”系列活动、“同在蓝天下”暑期儿童关爱活动、“家庭日”主题实践活动等市域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延伸阵地触角,打造萧山区“E邻妈妈”、钱塘区“湾嫂爱心妈妈帮帮团”、桐庐县“春江好妈妈”等区域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全域扩大困境留守儿童关爱覆盖面。
与此同时,市级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品牌“西湖护童”,在留下、望江、南星、临平四个街道设点,开展“家在杭州”主题研学、“融入伙伴”亲子学堂等活动,构建家长互助网络,促进流动儿童参与公共生活,建立“新杭州人”身份归属感;富阳区常绿镇从山区儿童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实施“红心护航·相伴成长”项目,精准锁定目标家庭,建立动态管理档案,联动困难家庭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公益力量,培养烧菜等生活必备技能,到课业辅导等专业支撑陪伴,搭建起“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营、多元参与”的困境留守儿童暖心关爱服务模式。
此外,杭州各地各部门机构还聚焦特殊儿童群体融合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尝试——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发挥养育医康专业融合优势,引入本地优质企业资源,打造食育工坊、添翼乐园、“童行市集”地铁义卖等成长场景,创新设立“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开发萌宠疗愈等特色课程,为孤弃儿童等营造更具温度的儿童友好成长环境;杭州市康复医院打造全市首个以“医育结合、融合托育”为特色的“院中园”,串联医院、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在服务健康婴幼儿的同时,覆盖服务有发育偏离、功能障碍的特殊儿童,推动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普惠共融;临平区检察院创新机制,从个案出发,构建司法、妇联、卫健、民政、慈善紧密配合的综合救助体系,帮助“因案陷困”未成年人重回人生正轨,筑牢儿童权益保障的基础防线……
同在一片蓝天下,托举每个孩子向阳生长的探索还在继续。未来,杭州将持续立足“一米高度”视角,构建“家校社企”共育支持体系,强化特殊困难儿童群体合法权益保护,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社会环境,拓宽儿童友好创新机制覆盖各类儿童群体的现实路径,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道路上,全方位、全景式推动“儿童友好+”关爱服务实践融入高质量发展,擦亮城市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