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名胜区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转变,出台制度政策,打造实体阵地,汇聚多方力量,通过部门联动、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等方式,对困难群众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按需服务。
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探访关爱力度,探访+预警和智能+预警”一起主动救。以“规范化、多元化、长效化”创新服务推进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先行立起来。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困难群众定期探访制度》,从服务内容、流程、管理等角度,划出一条服务“红线”,提升困难群众探访关爱服务质量。按风险等级把困难群众分为高风险对象、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建立分类分层探访频率机制,高风险对象每周一次、重点对象每月一次,一般对象每季一次。
注重资源整合,探访力量多元化。借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优势,建立“1名党员+1名专业社工+1名网格员”结对一户困难家庭的“组团式”探访关爱工作机制,采取“普遍探访+重点探访”方式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在全市率先实现困难群众党员结对服务100%全覆盖。
启用数字平台,智能研判更精准。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上线启用定期探访模块,将探访对象、探访频次、探访力量、探访记录实现实时监控、定期预警、全过程留痕。同时也通过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等信息联网,通过智慧分析,加强因病致贫情况、 意外情况自动监测,及时提供风险预警。对预警信息进行上门核实,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截至12月,通过定期探访,累计收集需求30余条,涉及医疗救助、适老化改造、老年人送餐、儿童微心愿、家电维修等,通过部门转接和资源链接等形式实现解决。
西湖风景名胜区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动机制作用,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和省大救助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将涉及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三大类14个基础救助申请事项归集为“一件事”,建立完善“一门受理、一网研判、一站式联办”的社会救助“一件事”工作机制,实现了项目、数据、资源的集成,并积极探索”14+N“拓展事项。
强化政策集成,编制联办清单。打造救助“中央厨房”,实现多部门“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围绕解决救助政策碎片化、管理部门分散化、易遗漏、救助工作低效等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打造“惠民服务共同体”,将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三大类14个涉及民政、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应急、电力等多部门的惠民政策申请事项汇总到一件申请事项上办理。
强化数据集成,建立共享机制。依托省大救助系统,打通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壁垒,加快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数据共享,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智能筛选、精准识别。逐步推进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救助政策数据库建设,提高对象识别、资金使用、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资源的集成,通过资源整合集聚,根据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匹配不同的救助项目和资源,提供差异化救助。
强化流程重塑,搭好网办平台。网上依托浙江省大救助系统,以“浙里办”APP、“浙江政务服务网”云平台为基础,增设网报途径,申请人只需勾选政策,提供身份证即可申请,初步符合条件对象信息自动上传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进行后台数据核查。民政部门完成低保、低边、特困认定后对象,主动推送到其它部门完成其它事项的审批。困难群众只进民政一个门,就可以满足多方面的救助需求。
索拓展事项,秒入景点公园。在困难群众数据库、幸福码和浙里救、西湖西溪景区所有公园闸机端数据之间架起智慧的桥梁,通过数据比对、推送、扫码,在全国率先将公园卡办理事项纳入拓展范围,困难群众可以直接扫码秒入西湖西溪景区公园,在携手共同富裕的路上,为他们多添一份幸福感。
名胜区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内容、有经费”的“四有”建设标准积极推进街道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体阵地落地,为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健全联动机制,优化服务模式,实现优质共享,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搭好框架平稳落地。为推进街道助联体建设,名胜区按照人员配备最实化、场地利用最大化、功能集约最优化的原则,将街道助联体与街道社工站、未保站一起联合打造,专门新增3名社工编制,开全市先河,确保有人干事。加强与大专院校、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沟通交流,为助联体发展提供专业督导和智力支持。
双线联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广应用社会救助“一件事”线上惠民联办、“幸福码”和“幸福清单”等便民智慧救助场景,并充分依托大救助信息系统做好相关救助事项集成联办。线下做好困难群众需求排摸和服务供给情况反馈调查,相关数据及时录入系统,形成线上线下服务闭环,为困难群众解忧纾困。
多元服务解忧纾困。引入书鸿公益服务发展中心,推出“竹服到家”和“康复理疗”两个项目。困难群众一个电话就可以预约服务人员上门提供水电、门窗、墙面的维修,清洗空调和油烟机、治理虫害等免费服务。开展救助事项“一站式”办理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网上办、掌上办、上门办、电话办及“口述办”等多种形式代办服务。开展惠民政策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惠民政策、公益慈善帮扶、各类救助政策援助政策咨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