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君多年来参与“春风行动”捐款的记录和部分荣誉卡
在与沈丽君交谈的半日里,除了回忆往昔时偶有泪目,笑容始终洋溢在她的脸上,很难让人将其与20多年前那个需要一天打3份工的特困人员联系在一起。
在《杭州日报》的历年报道里,沈丽君的名字曾以不同形式出现,从亟待救助的下岗女工,到反哺善意的爱心市民,这些记录不仅是她一家的生活变迁,更是“春风行动”温暖力量的见证。
2000年末至2001年初是沈丽君人生的转折点。由于当时的杭州幸福丝织厂倒闭,她和丈夫双双下岗。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3月,刚刚找到工作的丈夫又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短短两个多月,医疗费就花去数万元。债台高筑,女儿又正读高中,生活的压力让沈丽君几近崩溃。她上午到商场搞促销,下午做家政工,晚上在街头卖白兰花,时常累得回到家倒在地板上就睡着了。
就在这个家庭濒临绝望时,“春风行动”向他们伸出了援手。“靠着党委、政府和热心人的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沈丽君回忆,帮助一直持续至2006年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那时起,家境也开始好转。
不再需要捐助的沈丽君一家,立即提出退出困难家庭补助行列,并捐出了平日省吃俭用的300元给当年度的“春风行动”,以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激之情。
“其实她家还很贫弱,2006年她能省出、攒出、捐出300元,也许比一个富裕家庭捐出300万元更难。对她而言,这是对社会的倾力回报。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桃报李’,她的爱心质地纯粹。”本报曾于第一时间报道了沈丽君的善举。当时面对记者采访,她一直说:“我捐出的是一点点钱,实在不值一提。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我们一家的感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我们生活的这座和谐幸福的‘生活品质之城’。”
自强而自立,自立而助人。此后十几年,沈丽君都第一时间响应“春风行动”的号召,共捐出6300元,“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很感谢你们多年来一直记挂、记录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变化,也希望大家都能相信:好人会有好报。”沈丽君说。
通过报纸的传播,沈丽君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在困难时勇敢面对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慈善的意义。她的经历,是个人与家庭的重生史,也是“春风行动”和《杭州日报》携手传递温暖的历程。
在杭州这座善城里,像沈丽君这样的故事多年来不断上演,它们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杭州充满了温情与希望。他们让我们看到,爱与希望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而感恩之心又能让这份爱不断延续,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