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0”元住宿、心灵解压、提高收入……今年杭州这些人得到帮助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7日 浏览量:541 次 来源:杭州民政
  近日,市民政局公布了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确定萧山区民政局等10家单位的创新实践案例为“2024年度杭州市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上榜的10个创新案例究竟对困难群众提供了哪些帮扶举措?

2024年度杭州市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


  1.萧山区:开展“幸福增收”计划 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2.名胜区:“心灵守护”合力共筑困难群众心灵守护长城
  3.上城区:共向发力 温暖前行 全力打造“救直达·暖心众扶”服务体系
  4.拱墅区:创新打造“春风里·幸福超市” 探索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新路径
  5.余杭区:探索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体系——以需求评估“小切口”撬动社会救助“大提升”
  6.富阳区: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就业 促进困难群众增收增能
  7.滨江区:护佑童馨·邻安小家——“0”元住宿,有间房为你而留
  8.西湖区:织密“全流程”工作网 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9.淳安县:探索“零距离高效服务” 助推基层综合帮扶机制迭代升级

  10.临平区:探索实践慈善救助项目规范化运行模式 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萧山区:开展“幸福增收”计划 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萧山区围绕困难群体内生动力激发,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整合村(社区)、企业、农业主体等现有资源,打造了手工业、电商业、种植(养殖)业等3大产业领域7个“幸福增收”基地。通过产业带动、技能帮带、农旅融合等模式让低收入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帮扶5000余名困难群众,其中179户困难家庭增收超700余万元,19户低保家庭实现增收退保,236位困难残障人士增收金额达900余万元,实现每年户均10%以上的增收。


  名胜区:“心灵守护”合力共筑 困难群众心灵守护长城

  

  名胜区充分整合辖区心理健康资源和力量,组建由7名社工、6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灵守护”心理疏导服务。全面开展“春风送暖”心理健康摸排工作,为全区近96%的低保对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灵守护”心理关怀介入服务,围绕“身心灵社”四个方面制定针对性介入方案,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开展心理团辅、社会交往、艺术欣赏、技能培训等主题活动12场和专业个案辅导14次;开展一系列社会交往、艺术欣赏、技能培训等活动和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了一个心灵解压和交往互助的机会。

  上城区:共向发力 温暖前行 全力打造“救直达·暖心众扶”服务体系

  上城区积极探索可支配收入10万元以内“提低”家庭的帮扶机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优化落实《街道、社区级困难家庭实施细则》,精准扩围增效。截至目前,核查处置监测预警人员1408人,纳入街道或社区困难家庭615人。加强救助慈善品牌联动,开展“我为年夜饭添道菜”“善居工程”“共富工坊”等服务类救助项目28个。同时,充分发挥三级“助联体”作用,链接嵌合养老、儿童、残联、慈善、社会组织等服务领域,整合形成8类58项精准联动援助政策、7类92项服务清单。形成“党建+”“楼宇+”“街区+”等具有鲜明特色助联体服务站,为特殊群众提供可及服务场景。

  拱墅区:创新打造“春风里·幸福超市” 探索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新路径

  拱墅区以“春风常驻”品牌为牵引,打造集慈善物资募集、救助帮扶、公益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超市”。制定出台《拱墅区春风里慈善爱心家园(幸福超市)管理办法》,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库。通过打造资源联动平台、整合公益慈善资源、育优社会服务力量,引育大批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救助服务,常态化开展针对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救助对象的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春风里·幸福超市”19家,服务四级救助圈对象共计3914户5182人,今年共计发放物资77996件,价值112.52万元,实现区域全覆盖。

  余杭区:探索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体系——以需求评估“小切口”撬动社会救助“大提升”

  余杭区聚焦低保、分散特困供养等重点对象,综合考虑社会救助家庭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社会关系等现实需求,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帮扶。制定《余杭区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方案》,通过线上大数据和线下“铁脚板”排摸,运用低收入监测、系统预警信息、日常探访、入户调查、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全方位综合分析实际需求,提升评估精准度。目前,全区排摸需求14828人次,已完成精准评估及项目资源链接13371人次,需求匹配率达到100%;挖掘14类社会救助帮扶需求,确定20项精准需求内容,开展精准帮扶13250人次,需求帮扶兑现率达到99.1%。

  富阳区: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就业 促进困难群众增收增能

  富阳区“家门口的就业”项目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聚焦社区就业,因人而异打造“共富中介”;聚焦灵活就业,因需赋能打造“共富工坊”;聚焦在乡就业,因地制宜打造“共富产业”,帮助困难群众链接就业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帮助生产销售、促成企民合作等,提高他们的收入。约定“共富工坊”工作人员每生产6件产品,其中有1件产品的劳务费用纳入公益项目,助力困境儿童与特困高龄老人。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20人接受培训,帮助1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通过“共富工坊”产生的公益金,2024年为35名困境儿童提供了暑期关爱,为78名困难老人送去了重阳慰问。

  

  滨江区:护佑童馨·邻安小家——“0”元住宿,有间房为你而留

  滨江区“护佑童馨·邻安小家”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政医校社”联动、基于社区照顾模式的大病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是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的创新实践。该项目以大病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为其提供免费过渡性住宿,开展患者教育、心理支持、社会资源链接、入院适应性训练、出院计划等活动,打通入院前“最后一公里”和出院后“第一公里”,形成政府、医院、高校、社区、专业服务机构、患者于一体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为患儿家庭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支持服务。自2023年12月7日接待第一个大病家庭开始,近一年时间里共为195户次家庭430人次提供1311个安睡的夜晚,提供62个个案服务,开展75场小组活动。

西湖区:织密“全流程”工作网 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西湖区聚焦织密社会救助“全流程”工作网,前端依托社会救助实用操作手册,结合帮扶人员培训和第三方社会组织调查核实,夯实救助工作基础;中端通过完善救助审批功能、创新救助复核流程、构建成效评估体系,严把救助审批流程;末端借助日常督导、专业监督和政策研究,守牢救助工作底线。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创新打造“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监管场景”,有效强化区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提高复审复核的效率和及时性。

  淳安区:探索“零距离高效服务” 助推基层综合帮扶机制迭代升级

  淳安县根据山区地域实际情况和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在依托大救助信息平台进行线上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探访关爱等线下走访方式持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动态关注,每月组织助联体相关成员单位下沉乡村送政策、送服务,将平台搬到乡镇、村一线,有效减轻基层一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压力,提供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截至目前,移动助联体实地开展服务40余次,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097户,梳理汇总有效需求2389条并对接资源解决困难群众需求2107条,已为发现的177户困难家庭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方案。

  临平区:探索实践慈善救助项目规范化运行模式 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临平区聚焦政府救助无法覆盖或实施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汇聚政府各救助管理部门和镇(街道)的力量,精准设计慈善救助项目,补齐政府救助在资金、方式上的短板,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服务”精准化帮扶。今年以来,临平区已开展“移动助浴”“为爱充电”“住院不愁”等救助项目70个,累计投入资金580余万元,受益群众超2万人次。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