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杭州市临平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深入实施“浙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深化资源统筹、精准救助、长效帮扶“三大机制”,形成多方联动、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综合救助格局。目前,该区已构建“一镇街一品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创新建立“临平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实现区、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全覆盖。截至2023年11月,累计排查各类家庭21183户次,开展探访关爱21770户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5亿元。
深化资源统筹机制 提升品牌辨识度
完善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实行季度例会制度,组织全区20余个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和8个镇街商讨解决社会救助特殊问题。对机动车辆价格认定、企业吊销未注销等普遍性问题形成固化解决方案,对子女赡养、资产冻结等特殊性问题在救助政策范围内全力解决。联席会议开展以来,已为全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320余个。
创建社会救助特色品牌。依托区“助联体”,在全省率先打破制度堵点,建立“临平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打通困难对象“零费用”住院绿色通道,实现“事后救助”到“医前救助”的转变。各镇街依托“助联体”服务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构建“一镇街一品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如塘栖镇投入30万元打造“栖善汇”服务品牌,实施“圆梦书屋”“晶彩雏鹰行动”等十大品牌救助项目。
推进救助慈善融合发展。结合本地企业特色和困难群体需求,发布“靓厨行动”“理想小屋”等品牌慈善项目,累计为134户困难家庭实施“善居工程”,切实提高困难家庭生活品质。充分发挥慈善帮扶对社会救助的补充作用,设立“有爱来临”“三个不让”专项基金,涉及资金超1440万元,用于开展医疗、教育、养老等救助,已有159户家庭受益。
深化精准救助机制 打造闭环服务链
精准识别。在全市率先试点应用“杭州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依托风险测算预警模型,将困难群众预警信息和帮扶需求及时推送至镇街、村社平台,由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核实、主动发现、精准救助,相关案例作为监测平台应用成果在全省民政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展示推广。今年以来,累计对4544户低收入家庭开展常态化监测,为937户预警家庭转介多元帮扶举措。
精准服务。推行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幸福码”,连通“浙里救”平台,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实现救助申请“码上办”、幸福清单“码上看”、帮扶工作“码上做”,做到申请更便利、帮扶更及时、救助更精准。今年以来,累计排查21183户次,探访关爱21770户次,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为100%。同时,实施个性化帮扶行动,根据困难家庭结构、困难程度及实际需求,累计为118户困难家庭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清单。
精准渐退。在全市率先实行困难家庭分类渐退机制,对困难家庭中首次就业对象和再就业残疾人实施部分收入豁免,对低保边缘家庭以及存款超标准的精神残疾人等单列户施保对象给予一年政策享受渐退期,确保困难对象平稳过渡。
深化长效帮扶机制 构建救助新格局
开展普惠性服务。在原有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救助基础上,加强对发展型、关爱型等潜在救助对象的监测和帮扶,形成五型救助“扶弱圈”,推动救助范围从“在册”向“潜在”、方式从“事后救”向“事前防”、内容从“保生活”向“全面扶”转变。梳理整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惠民政策,向全社会发布包含租房补助、价格补贴、电气减免、殡葬惠民、小额贴息贷款等在内的惠民政策清单74项,实现社会救助普惠覆盖困难群体。
建设实体化场地。搭建区、8个镇街、196个村社三级“助联体”服务矩阵,落实223名工作人员驻点开展常态化救助服务,2023年已累计服务困难群众5000余人次。建立救助力量、救助政策、救助服务三张清单,为困难群体协调链接救助资源、转介救助服务,重点提供生活帮扶、环境改善等“零距离”服务,累计服务1190单。
实施造血式帮扶。分层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区级培训、镇街分类培训、社会化培训、企业岗位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提升待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对象的就业能力。同时,对接镇街“共富工坊”“奶奶工坊”,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困难对象就业渠道。2023年已面向残疾人开展各类培训9场310人次,培育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2家,安置残疾人就业1569人,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