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庐县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工作思路,深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争先进位抓比拼,确保高效优质完成各项任务。
下好“先手棋” 把好运行管理器
专班化运行汇聚合力。桐庐县成立由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骨干力量组建的“七优享”工程“弱有众扶”工作专班,建立“一般问题牵头部门协调、困难问题分管副县长协调、顽固问题县长协调”等分级协调机制,实行“分管副县长每周一协调、常务副县长双周督查推进、县长每月督查推进”等工作制度,以高标准推动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县召开各类协调推进会8次,统筹解决各类问题30余个。
清单化推进精准发力。桐庐县制定《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弱有众扶”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桐庐县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方案(试行)》等配套政策,梳理公共服务幸福清单18项,公墓(骨灰堂)建设作为重大项目首批纳入“弱有众扶”考核;结合县级综合考核“六比六赛”大比武活动,按照“一周一汇总、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销号”的“三个一”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项目化管理提升效力。桐庐县坚持高位、高效、高质的标准推动项目建设,以目标考核绩效作为重要载体和指挥棒,密切关注指标变化,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保障重点项目持续平稳推进;对照23项考核指标,逐项分析研判,以“部署+沟通+预警+通报”四步走的方式查漏补缺,与上对接60余次,实地指导30余次,下发整改督办单15次。
打好“主动仗” 织密民生保障网
坚持民盼我为,扛起民生新担当。桐庐县聚焦残疾人护理难等问题,推出了“一张床”活动;针对失能老人洗澡难的问题,上门开展“一次澡”活动;了解老年群体对热腾腾饭菜的渴望,推出“一顿饭”活动。作为杭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唯一试点县,桐庐县今年上半年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累计达6.6万小时。
坚持民需我应,实现民生新突破。桐庐县针对社会救助基层力量不强、服务能力不专、救助效率不高等短板,建立“助联体”实体化运营机制,14个乡镇(街道)服务站、218个村(居)级服务点,构建了困难救助咨询全覆盖、救助服务最快捷、救助需求不出村的服务“一张网”。今年以来,桐庐县发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等认领“微心愿”210个,受理并解决群众诉求353件,救助帮扶22967人次。
坚持民呼我行,展现民生新作为。桐庐县构建党建统领、县乡村联动、政企社及志愿者协同参与的大帮扶治理格局,支持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慈善资金募集格局,打造“一块做好事”慈善品牌,策划运营公益项目23个。截至目前,桐庐县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捐赠超1.6亿元,成立教育、文化、体育、大病致贫帮扶等基金,打造“暖巢更新”“幸福家园”“慈善助浴”等慈善项目,累计帮扶96.13万人次。
出好“组合拳” 绘就共富同心圆
畅通民意渠道,办好救助实事。桐庐县依托“关爱一张网”打造救助主动发现应用场景,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融合民政助理员、网格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建立网格化救助服务队伍,精准捕捉群众需求点,对发现的困难家庭进行精准画像,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支持多元参与,用好资源合力。桐庐县联动30家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梳理救助清单83件。今年以来,社会面捐款累计参与2.2万余人次,募集善款412万余元;慈善信托资金规模增长537%,资金达821万余元。
发展产业帮扶,走好共富之路。桐庐县依托民生共富结对共建工作,创新打造困难群众增收共富基地样本,帮扶对象通过闲置土地、房屋置换、劳动力投入、种植农产品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打造困难群众增收共富菜园,2023年共计收入约20万元,该项目为30户困难家庭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2021年6月,横村镇凤联村建立了直播基地,2022年代销农产品销售额约140万元。通过致富示范样本的带动,全县已有5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800元~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