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杭州市拱墅区紧扣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目标,以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契机,聚焦精准救助,实施“春风常驻”,全面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优化政策体系提升兜底保障精准率
分级认定,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根据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将低于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倍、2倍、2.5倍、3倍的困难家庭分级分层纳入保障范围,实施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救助。规范统一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办法,在市级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的基础上对社会救助保障对象进行适度扩面,共计4367户困难家庭纳入四级救助圈,社会救助服务覆盖面拓宽近12%。
分层救助,实现保障标准更精准。为提高帮扶救助服务内容与特殊困难群体需求的匹配度,拱墅区按层级设定保障标准和服务内容,全面规范、细化一次性救助与分类救助政策,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分配方式,提升精准救助水平。面向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完善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救助;面向边缘困难群体,探索发展型、关爱型救助;面向因病、因疫、因灾致困人员,加大支出型和急难型救助力度。
分类保障,实现救助政策全方位。系统整合梳理民政、教育、残联等8个部门的救助政策,全面实施生活、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残疾、临时等七助专项救助,开启困难群众“点单式”按需服务模式, 实现救助“幸福清单”送达率达100%,形成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与临时救助等政策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在兜底保障、纾困解困方面的效能。
聚焦特殊群体提升服务对象幸福感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加大对老年人、少年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和临时生活救助力度。为高龄老人购买家电统保服务、适老化改造、住院护理补助和入住养老机构补贴。为就读幼儿园至高中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教育补助,为困难家庭的全日制大学生提供一次性入学补助,对困难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增加“春风卡”调剂商品和“六一”儿童节慰问补助。
聚焦“特殊群体”。对因大病、重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实施常年助残救助;对困难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开展春节一次性临时救助和健康体检;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病、因学、因残等原因造成暂时生活困难者,除必要的临时救助外,给予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实现“助人自助”。
聚焦“急难愁盼”。发放“春风卡”,四级救助圈家庭可在各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刷卡领取生活必需的调剂商品。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患规定病种疾病等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者,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因突发性重大救急,需要特事特办时,可在50000元以内酌情救助,解决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工作保障提升救助体系组织力
健全机制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春风常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若干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形成覆盖帮扶、养老、就业等领域的“1+N”制度体系。
建立区“春风常驻”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召集民政、人社、教育、卫健、退役军人、总工会、残联等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开展专题调研,全面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
统筹服务资源。每年安排财政资金近7200万元、慈善资金1300余万元,同比增加2458.98万元。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等救助帮扶资源的统筹联动,建成杭州市首家规范的智慧救助服务助联体,打通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和政府、社会“服务清单”对接通道。建立反哺机制,在职、离退休职工捐款可在一定条件下享受反哺救助,从机制上保障“善有善报”。
做强智慧服务。依托“社区智治在线”,推出“民生服务”应用场景,在归集省、市救助、养老、助残等业务数据基础上,着手研发“春风常驻”审批流程,实现社会救助对象的数字化个案管理。建立“提醒+服务”工作模式,社工根据平台主动提醒和互斥政策预警,及时上门服务,有效避免民生保障政策重复享受等问题,实现保障“零遗漏”、关爱“零距离”,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