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发展为民惠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宗旨。而杭州图书馆的做法,正是杭州促进文化共享、实现文化惠民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杭州以项目化、实事化为手段,围绕保障和实现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进一步满足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整体推进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工程,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电低保工程,“文化扶贫”九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市群众共享“文化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成果。
[数字说话]
近年来,我市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构筑公共文化体系,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去年,我市延伸拓展“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全年演出520余场;组织开展“乡风文明千里行”文化大篷车巡演等各类下乡演出6771场次,观众345万人次;深入实施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等七大工程,探索建立50个“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让城乡群众共沐文化春风。
今年5月11日至6月10日,第五届“西湖之春”艺术节暨2010年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在31天的时间里精彩呈现了28台剧节目,演出47场,观众超过5万人次,演出总的上座率超过了80%。艺术节组委会准备了5000余张观摩票免费赠与市民,占到了全部门票的近三分之一。这也是杭州文艺界推出的受益面最广、赠票数量最大的一次公益行动。
[创新模式]
坚持“送”文化“种”文化“掘”文化有机结合
“送文化”只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外部动力,真正要使文化融入农民生活要靠农村内生力驱动。如今,村民们不再是文化的看客,一跃成为舞台的主角。在村(社区)、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等文体场所,成为村(社区)民大显身手的舞台。
每当夜晚来临,操场上、公园里不仅有丰收的欢声笑语,更有那回荡在广袤田野的悠扬琴声和激情锣鼓声。从2008年开始,桐庐凤川综合文体站就以“文体活动乐百姓、骨干培训带百姓、阵地建设惠百姓”为目标,通过几个文体骨干带动近百个文体积极分子的模式在全镇范围内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自编自演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
今年,凤川镇“村村种文化”活动自5月初开始,到目前已为村、企业、敬老院等演出20多场。伴随着这些天的滚滚热浪,他们如期把文艺节目送到三鑫村的肖岭、雷坞、竹桐坞等自然村,为肖岭水库脚下的村民们送去了炎炎夏日的一丝清凉。
全市各地各部门注重“送”文化、“种”文化、“掘”文化统筹兼顾,注重抓点、连线、拓面有机统一,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民风民俗。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彰显其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让他们在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
[民间样本]
放弃一年82万多的租金建起综合文化中心
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是1.5元,一共是1500个平方米,一年有多少收益?按按计算器,每个人都会很快报出答案——82万多!然而,西湖区西溪街道却放着这样赚钱的机会不要,反而又追加投资300万元,建起了一个没有任何收益的党员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
“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亏了,但其实仔细算算,我们反而赚了不少。”街道有关负责人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这不,街道一些党员就自发组织了各种免费培训班,合唱队、绘画班、英语班、插花培训、手工制作培训……群众文化生活红红火火!”
西溪街道位于老城区,辖区不大但居民密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专门的活动场地。综合文化中心设有教育培训室、对弈坊、红色艺园、心理SPA室、西溪阅书阁、阳光书画苑、健身区等场馆,更成为附近居民娱乐、学习、锻炼的好去处。
“原先我们活动的时候只能在露天找地方排练,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下雨天也不怕了!”文天社区退休工人、“岁月如歌”合唱队负责人林德仁老人高兴地说,“而且,活动中心就建在菜场楼上,我们买好菜就能上去。现在,来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