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杭州:全力打造“弱有众扶”社会救助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浏览量:56 次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的保障底线。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由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向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坚持政府统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局下推进“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通过数字驱动、机制创新、服务优享,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聚焦“谁该扶” 打造多维识别“弱”的覆盖机

  精准救助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实施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杭州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多渠道集成数据,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完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民政部门统一认定后,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帮扶措施,将低收入人口划分为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发展型、关爱型,形成“五型救助圈”,明确认定边界、识别方法、监测要求和帮扶内容。重点聚焦低保低边特困对象以外的其他生活相对困难的低收入群体,突破性地将6类潜在困难群众纳入动态监测帮扶范围,推进救助对象从“在册”向“非在册”拓展。同时,设计开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系统,创建抗风险能力赋分模型,建立包含7大维度54项指标的赋分体系,对每户监测家庭进行智能赋分、精准画像,由强到弱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抗风险对象。当监测困难群众发生重大疾病、残疾等级变更、家庭成员亡故等动态变化时,触发产生紧急和一般两类处置预警,属地镇街收到预警后,分别在3日和7日内进行核查处置。对符合社会救助家庭认定条件的,线上转介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对不符合救助认定条件但有帮扶需求的,转介“助联体”提供多元化帮扶。通过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联动、分层分类救助的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实现主动发现、分级预警、精准帮扶,变“事后救助”为“事前预防”,提升社会救助感知度,提高困难群众的满意度。

  聚焦“怎么扶” 打造精准匹配“有”的链接机制

  为拓展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和范围,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需求,杭州市创新打造“12345”模式“助联体”,其中,“1”是指党建引领,“2”是指线上供需匹配与线下帮扶落地双线联动,“3”是指“助联体”县、镇、村三级联动,“4”是指建立场地、人员、服务、资金四项标准,“5”是指合力汇聚、资源统筹、力量培育、场景体验、救助窗口五项功能。通过加大“助联体”数字场景应用,建立“需求、力量、政策、服务”四张清单,规范“需求评估―资源匹配―服务提供―评价反馈”服务流程,以“小平台”撬动“大民生”,变“单项救助”为“立体帮扶”,实现救助资源高效统筹、救助服务精准配置。同时,发布浙江省首个《弱有众扶体系建设规范》,从识别认定、监测评估、多元共助、综合帮扶四个维度,明确了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的路径和实施标准。率先制定《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运营与服务规范》,从建设要求、服务提供等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助联体”怎么建、谁来建、服务谁、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确保“助联体”高质量发展。

  聚焦“谁来扶” 打造多元参与“众”的统筹机制

  社会救助是一项涉及多方主体、多种资源、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打造多元参与的救助格局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势共享和互补,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有效的帮扶。杭州市整合多元救助力量,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助体系。党委层面,打造党员爱心服务平台“爱心驿站”,链接全市4万余个基层党组织和70万余名党员力量,以微心愿认领方式解决困难群体个性化服务需求,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帮扶37万余个;部门层面,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横向协同17个部门、纵向联动市到村社4个层级,合力推进“弱有众扶”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援助力度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统筹实施生活、教育、医疗等9大类27项援助政策;社会层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方案》,构建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10方面的衔接机制,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方主体,以救助服务项目承接的方式参与服务供给,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帮扶服务,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建立救助帮扶类慈善信托和慈善基金,设立“杭州慈善奖”,优化行善向善的良好生态。

  聚焦“扶什么” 打造温暖救助“扶”的实现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单纯依靠政府资金补助,难以满足困难群众长期性、持续性需求,需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促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救助需求。杭州市针对不同类型低收入人口开展兜底性、改善性、发展性、预防性、关爱性服务项目,构建“阶梯式”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在基础服务方面,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彩票公益金3000余万元为困难群众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助医陪诊等普惠性服务项目,市域覆盖率达100%。动员引导救助类慈善信托11亿余元,打造了“善居工程”、“社会助医”等品牌项目30多个,分层分类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在预防服务方面,创新打造“1+X”商业保险服务模式,以“西湖益联保”商业医疗保险为基础,由政府出资资助救助对象参保,参保率达100%,以“惠工保、众扶保、防返贫险”为补充,每年投入各类资金600万余元,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提供意外防范、喘息服务、家电维修等个性化保障服务,有效填补政策覆盖“缝隙”,不断提升困难群众风险抵御能力。在发展服务方面,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整合村(社区)、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等现有资源,打造手工业、电商业、种植业等“幸福增收基地”,通过产业带动、技能帮带、农旅融合等模式,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激发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双低双岗”就业促进行动,摸排形成储备岗位3600余个,搭建“零工市场”就业平台,形成特色服务业岗位池,帮助1000余名困难群众就业脱保。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