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淳安县聚焦救助对象识别不精准、救助力量联动不充分、救助服务供给不充足等难题,创新“移动助联体”服务载体,加快构建精准高效、优质共享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体系,有效探索山区县“弱有众扶”新路径。目前,全县特困、低保和低边在册救助对象1.58万人,1月至6月累计发放低保等救助金897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16%。
优化机制建设 提升社会救助质效
全面覆盖“应救尽救”。依托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通过其低收入监测平台自动生成家庭风险画像,动态监测在册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情况,及时发现各类潜在困难对象,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全覆盖。目前,已建立覆盖全县1.59万户的低收入人口监测网络,摸排、核实、处置各类监测预警数据3082条,新增救助对象12人。
优化政策“应保尽保”。出台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等政策,通过优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备用金,救助渐退期等机制,增强社会救助保障性,提升救助的可及性。目前,新列入低边家庭重病单列施保名单15人,使用临时救助备用金救助7人,因家庭条件改善享受渐退政策共64户124人。
尽职免责“应护尽护”。制定社会救助尽职免责办法,结合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动态管理、资金发放、资金追回等主要环节,明确10种适用容错免责的情形,同时为防止容错免责政策被滥用,明确6种不予容错的情形,给干部吃下“定心丸”、戴上“紧箍咒”。政策执行以来,共有6名乡镇民政干部按照尽职免责机制进行减责免责。
织密保障网络 凝聚社会救助合力
部门联动,提升救助精度。以助联体为纽带,联动医保、人力社保等12个政府部门,以及残联、总工会等5个群团组织和慈善联合总会等15家公益慈善机构,汇聚“12+N”助联体服务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按需匹配、高效精准的救助服务。目前,共出台助学、助医等惠民救助政策112条,提供助老、助残、助幼等救助服务21项。
依托阵地,强化救助深度。建设助联体实体服务场地,推进建设县级助联体、乡镇助联体服务站、村社助联体服务点,并由助联体专职社工入驻,建立贯通“县、乡、村”三级的助联体模式。目前,已建立县级助联体1家、乡镇级助联体服务站23个、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点361个,实现县域助联体布点“全覆盖”;累计服务时长超9700小时,服务困难群众3.9万人次。
协同服务,加大救助力度。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凝聚救助合力,通过捐赠等形式筹集社会救助爱心资金,由助联体与慈善机构、社工站、便民服务中心等联合开展救助服务、参与帮扶项目,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目前,共建立帮扶项目18个,筹集爱心资金260余万元;开展社会救助活动186场,惠及救助对象5.6万余人次。
强化救助服务 提升社会帮扶温度
“扩围提标”兜住底线。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相关社会救助标准,将低边认定标准由1824元/月提升至2070元/月,扩大至低保标准的2倍。同时提高低保、特困、社会散居孤儿救助标准,低保救助标准由955元/月提升至1259元/月,特困救助标准由1373元/月提升至2098元/月,社会散居孤儿救助标准由1604元/月提升至2350元/月。
“因需设岗”赋能增收。组织专员摸排困难群众底数,了解困难群众自身技能、家庭情况、就业意向等信息,依托“浙江数字人社工作台”的“重点群体帮扶功能模块”,统筹实施“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计划”,靶向设置公益岗位,提高困难群众“内生造血”能力。目前,共摸排困难群众5273人,设置专项公益性岗位949个,吸纳就业人员1066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
“移动助联”便民帮扶。针对该县山区交通不便、村庄分散等特点,创新推出“移动助联体”服务,联动医保、残联等部门,将救助服务下沉至乡村,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等一站式综合救助服务,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共开展上门服务40次,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097户,梳理汇总有效需求2389条,解决210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