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揭秘萧山“慈善+救助”融合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4日 浏览量:481 次 来源:杭州市民政局

  5月16日,杭州市民政局调研组赴萧山调研慈善救助融合发展工作。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伊曙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胡军平,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祝建华等参加调研。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柳玉华,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盛政陪同调研。


  调研组先后来到戴村镇“映山红·共富工坊”,浦阳镇谢家村助联体服务点和谢径安·传化乡创中心进行了实地走访考察,期间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慈善救助融合发展做法和成效的介绍,仔细了解戴村“映山红·共富工坊”的组织架构、经营状况、共富模式等相关情况。伊曙花与帮扶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情况,详细了解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在“政企村农”合力共建下的“产业+慈善”特色模式与发展路径。伊曙花充分肯定了萧山“慈善救助融合”发展工作,特别是根据萧山自身特色,创建的种植业帮扶、养殖业帮扶、手工业帮扶、电商培训帮扶等模式,使更多低收入群体得到实实在在的增收,慈善救助融合助力共同富裕,走在全市前列。


  下一阶段,我区将聚焦放大“慈善救助融合”在助力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作用,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慈善+救助” 扩容扩面 放大格局


  强化慈善与救助衔接“双核阵地”,将助联体和慈善基地作为慈善救助的“核心载体”,促进两个阵地融合建设运营。实体建设上,鼓励两者与社工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民生综合体联建;运行机制上,整合条线业务,形成协同联动的机制;服务队伍上,整合人力资源,推行一岗多职,实现岗位业务相融合。


  融合“事业+产业” 做精做优 优化布局


  根据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发展定位,立足萧山本地产业特色,培育慈善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和共同富裕发展路。如以靖江街道为核心的电商产业园区,以南阳街道为核心的手工业共富工坊,以戴村镇、益农镇为核心的种植养殖慈善基地,以浦阳镇为代表的乡村农业经济体,助推萧山救助慈善融合多点开花,全面结果。


  聚焦“大事+小事” 对标对表 融入全局


  一方面,将慈善事业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大事要事,继续打造以“谢径安”为代表的“产业+慈善”特色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和美乡村共富新模式。另一方面,将慈善服务主动嵌入现代社区的实事小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畅通对象主动发现、困难精准识别、资源高效链接的最后一公里。

  贯穿“线上+线下” 借势借力 改革破局

  重点聚焦“传统慈善”向“数字化慈善”转变,“小众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探索从“借富济贫”的传统慈善向“人人慈善”转变,实现萧然大地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事事行善、人人慈善。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