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慈善促富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形成了推动慈善资源有效链接、推动慈善主体提振活力、推动慈善活动高质高效、推动慈善金融互惠共赢、推动慈善发展人人可为等五大行动举措,细化分解了15项具体目标任务。
聚焦均衡 推动慈善资源有效链接
助力产业致富。以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为重点,推动每年建立不少于2个慈善“造血型”产业基地,深化“慈善组织+产业基地+贫困农户”的协同发展方式。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慈善资源注入抱团发展,探索慈善联农带农的利益分享机制。深入开展“公益助农·同心共富”年货节、农产品直播活动。
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十共协作”,每年落实协作资金4亿元以上。指导和帮扶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载体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慈善资源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鼓励各区、县(市)设立和发展乡村振兴慈善基金、慈善信托项目。
实施民生共富。组织10个区民政部门与3个县(市)民政部门结对共建,组成3个共建团队,重点支持淳安、桐庐、建德3地民政民生协同发展。聚焦救孤、养老、教育、医疗等现实困难,每个共建团队每年落实不少于3个帮扶项目,资金不少于100万元。建立市级携手共富基金,对共建团队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奖补。结对山区26县和海岛县的有关区每年至少落地2个普惠型、2个特色类慈善项目。
强化支持 推动慈善主体提振活力
构建慈善组织发展圈层。充分发挥各级慈善总会(慈善联合会)的行业性、枢纽型和平台型作用,完善慈善行业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慈善行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助力“资助型”“服务型”“成长型”慈善组织不断做大做强,为山区海岛县慈善组织培育提供支持和指导。各区、县(市)每年培育发展慈善组织不少于3家,到2025年全市慈善组织达到350家。
推动慈善组织运营基地。加强慈善综合基地建设,统筹各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鼓励慈善组织实体化承接运营慈善基地,确保慈善基地活动正常开展。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探索发展模式,有效链接慈善资源,推动慈善基地不断赋能升级,积极争创升级最佳慈善基地。
加强慈善组织行业交流。积极探索慈善组织党建联建机制,加强行业交流,促进慈善行业在资金募集、志愿者动员、项目实施等方面协调发展。完善慈善组织年检年审机制,加快推进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线上监管,建立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善创项目”平台,推动慈善组织规范发展。
精准需求 推动慈善活动高质高效
加大慈善项目开发实施力度。聚焦“善居”“善学”“善业”“善养”等重点领域,每年加强需求排摸,组织设计一批有说服力、能打动人心的特色慈善项目。加强慈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募捐力度。积极加强与全国全省品牌慈善组织合作共建,加大“招善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
加大慈善服务公益创投力度。积极鼓励通过社会募集、慈善组织资助、政府资金扶持等方式,不断壮大社区发展基金会,探索有效运营模式。鼓励各区、县(市)每年设立一批慈善资金支持的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发动社会组织承接运营。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建设,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类社会组织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动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的“家门口”慈善服务。
加大慈善募捐品牌打造力度。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人士开展民族乡村振兴和社会救助等慈善帮扶活动,全力推进“公益联盟·同心荟”建设,有效助力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治理、投身公益慈善。大力培育和提高民营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受助群体反响好、社会影响力大的慈善品牌项目。加快建立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慈善捐赠的规模企业资源库,不断拓展慈善募捐总量。
改革创新 推动慈善金融互惠共赢
大力发展慈善信托。深入推进慈善信托改革试点,指导域内信托公司强化慈善信托服务,完善慈善信托设立、过程监管、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制定慈善信托项目评估指引,规范慈善信托项目“设立—运作—执行”服务链条,搭建科学规范创新的慈善信托项目运作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现有慈善信托项目执行引导,推进穿透开票等系列政策试点落地。探索慈善组织设立慈善信托专户,建立慈善组织、信托公司协同机制,积极引导域外慈善信托资源落户杭州,不断丰富慈善信托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模式。推动非现金类资产慈善信托发展,对涉及自然人转让的股权慈善捐赠项目,推广适用“股权转让一件事”。到2025年,全市慈善信托规模达到15亿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大力发展慈善金融。加强与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合作,务实推进金融向善,探索慈善理财和慈善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模式,充分挖掘高净值人群资源,不断增强慈善的“自我造血”功能,多方面扩大慈善资产。注重慈善金融建设,设立投资顾问制度,设计慈善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强慈善资产管理。打造公益金融创新基地,探索设立“影响力投资基金”。依托慈善信托、慈善资管、影响力投资等三大有效工具,积极推进慈善相关的金融创新。
久久为功 推动慈善发展人人可为
打造慈善地标。成立杭州市慈善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杭州慈善文化。做大做强市级慈善基地,将其打造成集展示、传播、捐赠、体验、服务、数字于一体的慈善综合性平台。积极开展慈善特色街区探索,推进慈善超市、慈善学校、慈善社区、慈善乡村、慈善食堂、慈善公园等慈善服务实体建设,增强人人慈善的氛围。
激励社会向善。指导我市各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指标。办好“钱塘善潮”电视栏目,发布杭州“善行榜”。制定出台慈善积分管理办法,加强数据共享通用,让慈善行为得到全社会尊重。
建强数字平台。加快慈善捐赠、个人求助、慈善信托监管数字闭环管理,让每一笔慈善资产都在阳光下运行。重点推进慈善信托一个备案号“穿透开票”管理、慈善信托资产运行实行管理、慈善信托项目情况智能预警报告等场景建设。依托“慈善杭州”数字化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慈善项目、慈善指数分析研究,作为落地慈善引导支持资金的重要依据。
构建人才体系。开展慈善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突出慈善项目设计、策划、撰写、实施、总结和评估等综合实操能力提升。支持慈善组织开展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慈善领域相关人才的培养教育,培养优秀慈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建立慈善骨干人才库。鼓励慈善组织从业人员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培养“社工+慈善”综合型优秀人才,建立慈善人才和社工人才互通机制。建立慈善人才互动交流机制,组建慈善“智囊团”支持山区海岛县慈善人才培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慈善组织薪酬管理,健全从业人员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政策,增强行业就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