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杭州市:聚焦“弱有众扶”,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助力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3日 浏览量:323 次 来源:浙江发改
  社会救助作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共同富裕的发展成色。去年以来,杭州市深入推进省共富试点“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围绕信息共联、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加快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奋力打造民生优享杭州样本。2022年,向全市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发放各项救助资金19.9亿元,减免各类费用3.6亿元;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102元调整到1216元。今年2月,“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第一名。



  强化“信息共联” 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

  一是政策保障更系统。聚焦民生共富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4年)》,制定《杭州市“12345”模式助联体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杭州市慈善促富专项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形成以“三大标志性成果、四大机制、五大行动”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二是工作推进更务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成立以市委常委、副市长为组长,17家部门(单位)为成员的试点工作专班,明确专班成员工作职责,建立“两月一会”“一月一报”的推进机制。将“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专项,制定16项指标目标、10项重点工作、4项重点改革以及5项预期成果“四张清单”。

  三是常态帮扶更精准。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场景,聚焦低保低边特困对象以外的生活相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开展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实现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救助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变。截至目前,该应用已对全市15万户低收入家庭进行常态化监测,为1.4万个触发预警的家庭提供帮扶救助。

  深化“协作共建” 打造专业化品牌项目
 
  一是公益项目“暖心关爱”。持续加大福彩资金投入,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积极性,组织开展“共富助联体”“点亮生日蜡烛”“特困探访关爱项目”等公益项目25个,帮助5.7万余名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其中,“特困探访关爱项目”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优秀项目。

  二是慈善信托“救急纾困”。作为全省唯一慈善信托专项改革试点城市,积极落地慈善信托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12.79亿,备案233单,备案规模和备案单数“双量”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如富阳区设立“善居工程”慈善信托,实施集居室改善、家具配备、家电更新、关爱陪伴于一体的救助帮扶,为困难家庭打造了幸福港湾。

  三是结对项目“携手共富”。制定实施民生共富结对共建三年行动方案,设立市级“携手共富”慈善基金,由拱墅区、西湖区、萧山区作为牵头单位,聚力提升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的“一老一小一困”民生服务。2022年,落实帮扶资金约200万元,实施开展“暖巢更新”“养老飞地”“困境儿童夏令营”等各类帮扶项目活动13个。

  优化“资源共享” 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

  一是“爱心驿站”平台优服务。全面推进党建统领“弱有众扶”共同体建设,联合市委组织部在“西湖先锋”平台开设“爱心驿站”,设立困难群众“心愿池”,畅通全市党员与困难群众之间的爱心通道。目前,该平台覆盖全市70万余名党员和4万余个基层党组织,实行30天“微心愿”兜底销号机制,帮助解决各类需求约30万余个。

  二是“双低双岗”平台促就业。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排摸形成储备岗位3600个。联动人力社保、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双低双岗”就业促进行动,帮助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低边对象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去年底,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有近4000人。

  三是“助联体”平台强联动。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站、慈善基地等实体功能,积极构建县(市、区)助联体、镇(街)助联体服务站、村(社)助联体服务点三级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救助帮扶。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助联体(站、点)2295个,入驻社会力量223家,发布救助服务项目1165个。萧山区等6家助联体和拱墅区大关街道等15家助联体服务站被评为杭州市首批星级助联体(服务站)。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