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探索潜在相对贫困对象的精准救助,创新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获评全国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并在全省推广。
需求分析
基于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的需要。近年来,社会救助对象收入好转,人数逐年下降,但一些家庭因不符合现行救助条件而无法获得救助政策帮扶,极易在遭遇疾病、突发事故等情况时致困,需要完善制度、扩展救助覆盖范围。
基于破解困难群体主动发现难的需要。传统的困难群体发现手段主要依靠基层网格员走访排摸、村社邻里主动反映等,识别效率和精准度不高,缺少一个全量监测、主动预警的智能识别平台。
基于破解社会救助合力不够强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困难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但在部门数据共享、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需要在数据整合、资源统筹和供需匹配上进一步探索,形成动态监测、主动发现、综合帮扶的闭环救助链条。
主要做法
高效协同,构建“多维度一体化”的指标体系。杭州市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列入“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任务。市政府出台试点专项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聚合公安、人社、住保、医保等17个部门力量,归集家庭住房、车辆、支出、就业等54项数据,协同推动落实。重点聚焦退出民政救助、新申请未通过等五类非在册对象,建立低收入基础人口库。基于家庭结构、健康状况、支出情况等7大维度建立低收入家庭抗风险能力赋分体系,由弱到强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抗风险对象,当发生重大疾病、残疾等级变更等动态变化时,随即触发预警信息,实时发送至属地镇街处置。
精准配置,搭建“全方位智能化”的分析网络。杭州市建立低收入家庭算法模型,为每一户低收入家庭精准画像,包括家庭结构、职业、健康、教育等指标信息,分析测算每一户家庭的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需求类型。通过全市域监测分析,定制部门政策清单7大类58项,社会力量服务清单9大类31项,将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项目与困难群众需求精准匹配。结合低收入群体地理分布,就近就便合理配置服务项目,实现区域救助资源整合。
多方联动,打造“共享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杭州市对符合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等救助标准的预警对象提供社会救助“一件事”线上联办。在办理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可一次申请、协同联办各类专项救助。自应用上线以来转“一件事”联办4000余件。对不符合救助标准但有帮扶需求的预警对象转介区县、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开展多元化帮扶。上线以来转“助联体”多元化帮扶9000余件,帮扶完成率100%。
创新之处
边界延伸,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杭州市将全市潜在风险对象纳入救助帮扶监测范围,依托应用主动精准识别因疫因病因灾而支出较大、失业、家庭变故等困难群体,有效提升困难群体发现效率,扩大社会救助帮扶覆盖面。
模式创新,救助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变。杭州市将救助关口前移,通过精准绘制低收入家庭画像,及时发现受困家庭,提前介入,开展针对性的综合帮扶救助,增强困难家庭抗风险能力。
机制重塑,服务链条从“单线”向“闭环”转变。杭州市通过构建测算模型,对接多种服务场景,“助联体”线下支撑等,精准获取困难群体的多维需求,实现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精准对接。
该应用自去年6月上线以来,已常态化监测全市15万户低收入家庭,为1.4万个触发预警的家庭提供多元化救助帮扶。在杭州市共同富裕专题调查中,社会救助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