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弱有众扶 全域共富 上城从这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9日 浏览量:407 次 来源:上城发布
  4月16日至18日,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上城召开。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副省长李岩益,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省政府副秘书长徐晓光,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厅(局)分管负责同志,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参加会议,上城区委书记章燕陪同,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惠海涛,上城区副区长孔德君等出席会议。

  围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部署安排,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就,汇报交流了各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表彰了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仔细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对下一阶段社会救助重点任务进行了研究部署。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来到区助联体、凯旋街道助联体服务站、丁兰街道绿康邻汇家园养老服务中心等地,实地考察调研了上城区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工作。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全省社会救助成果展,全省各地市民政局长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


  近年来,上城区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提低”路径,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目前,上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上调至每人每月1216元,提前超额完成省市“十四五”目标任务,成功承办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浙江省“弱有众扶”助联体规范化建设运营现场教学会,获评杭州市“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唯一试点单位。

  聚集群众关切 破题共富路径


  
  创新体系建设。打造“1445”助联体新模式,探索消除“绝对贫困”迈向解决“相对贫困”路径,有关做法入围2022年杭州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理论课题赛马名单。

  建立长效机制。全省率先出台《街道级、社区级困难家庭实施细则》,建立低收入家庭个性化、差异化帮扶长效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帮扶资源,形成分层次全类别救助机制。

  强化目标考核。将区、街、社三级“助联体”建设情况纳入到高质量发展体系考核中,推动指标量化。目前依托“幸福邻里坊”“民生综合体”“慈善基地”等载体,建成区级助联体1家、街道级5家、社区级23家,并将于2025年实现三级“助联体”建设率达100%。

  加强资源整合 实现联合服务



  机制保障联助。率先在全市形成民生帮扶一体化惠民联办工作机制,拓展8类58项精准联动援助政策,促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养老等救助援助政策“应享尽享”,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率100%。

  资源汇聚联享。撬动社会组织、慈善等公益资源,汇集形成7类92项服务清单,提供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去年,联动社会力量开展个性化服务140个,惠及群众8.5万余人次。

  服务提质联动。深化“服务+”救助,统筹整合“尚善之家”“凯益汇”等公益组织资源,开展“暖心‘救助+’、共享‘邻里港湾’、帮扶‘春风行动’、帮扶‘救在身边’等项目,强化“孝慈椅”“四季情”“以困助困”等公益救助品牌。

  织密三圈保障 实现精准救助



  聚焦“救助圈”,做实救助精度。依托省大救助信息平台,深化“1+8+X”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形成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为补充的救助制度,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去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8061.73万元。

  聚焦“夹心层”,做强救助深度。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针对现有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低收入家庭,将因病、因残等刚性支出大的隐形群体,拓展为政府救助服务保障范围,实施“物质+服务”救助。将其它类低收入家庭纳入社区重点动态监管对象,依托“助联体”推动多方资源,形成多元转介服务合力,截至目前已经转介2800余人次。

  聚焦“关爱型”,做优救助广度。依托辖区“一表通”信息平台,对“老弱病残”等未纳入“救助圈”与“夹心层”的特殊群体,梳理老、幼、残、孕、病等6类16项人员,实施类别化、差异化的服务。今年以来,走访困难群众2.1万余人次,收集并转介陪医、求职、出行等需求2547个。

  下一步,上城区将聚焦加快推进“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建设,持续深化“1+8+X”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实施“1445”新时代救助模式,加快搭建“浙有众扶”新格局,让困难群众物质富有、精神富裕的图景率先在上城落地。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