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萧山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暨打造“1+8+2+X”大救助体系标志性成果推进会召开。会议总结部署了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和打造具有萧山辨识度的“1+8+2+X”大救助体系标志性成果推进任务。副区长杨新程到会并讲话,区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区慈善总会、相关镇街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沈旭霞主持。
杨新程深刻分析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的“时”与“势”,要求聚焦共富,切实履行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职”与“责”。她强调,要奋力推进提标提质,努力打造一批标杆性指标;奋力推进资源统筹,努力打造一批辨识度平台;奋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
杨新程指出,要凝聚合力,高质量打造“1+8+2+X”大救助体系标志性成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社会救助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托底提低作用。她强调,一要全面总结梳理社会救助体系已有的成果、亮点、方法、举措等,形成“1+8+2+X”大救助体系架构图;二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三要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体更加精准帮扶。
2021年萧山区社会救助工作成绩单
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低保、低边、特困对象11799户、16301人,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78亿元,基本实现了“应救尽救,应退尽退”。
教育部门全年助学资助3942.29 万元;人社部门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6590人次;医保部门实现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医疗救助、联网结算三个100%;住建部门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38户,城镇住房困难的民政救助对象全部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各镇街按常住人口不低于2元/人的标准,建立300余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区慈善总会募集善款达1.408亿元,救助支出8885.20万元,惠及41421人次。
大救助体系推进四大机制清单
完善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因病返贫预警机制,强化经济状况复核机制,加强对困难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的精准度和及时度,及时调整保障水平,实现应进尽进,应退尽退、动态管理。
完善救助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力争在2025年低保年标准达到14000元以上;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抓好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新标准落实;提高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标准,提升整体救助水平。
完善线上线下帮扶关爱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幸福清单”标准化发放和“幸福码”应用全覆盖;加快推进区、镇街、村社级救助服务联合体规范化建设,创新“物质+服务”救助模式,积极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广泛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大力拓展帮扶济困项目,积极打造“焕新家”等精准救助品牌,提升困难家庭的生活品质。
完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联动,发挥政策合力和联动效应;加强资源共享,引导更多社会慈善资源投入社会救助;推进责任落实,指导督促各镇街社会救助工作开展。
打造“1+8+2+X”大救助体系标志性成果
“1”:全省大救助信息系统。
“8”: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大专项救助。
“2”:具有萧山辨识度且全省领先性的大慈善救助体系和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未成年人保护综合保护救助体系。
“X”:多部门特色救助帮扶项目,以及未来可及的创新救助项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