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首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历经艰辛险阻、苦难辉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历史乐章。
杭州市总工会于1926年正式成立,至今已9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杭州市总工会把握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改革创新,广泛团结全市职工,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更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展现工会的独特力量。
“作为全市职工的‘娘家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抓住工作重点,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说。
峥嵘岁月 杭州工人运动贡献卓越
在仁和路2号的杭州工运史馆里,陈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杭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取得的辉煌成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杭州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健康发展:党团员深入工人群众之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进步工人认识到建立工人群众组织的重要性,开始建立工人自己的组织。
在随后的革命斗争历史洪流中,为了保护工厂、大桥,保卫人民财产不受侵犯和损失,杭州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反动分子,进行了机智的、坚决的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工人积极投身生产建设、提升企业效益,不断推进改革进程,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广大职工带来了众多的利益和实惠,为职工施展聪明才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幕幕的历史画卷证明,工人阶级一旦有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就能向新的高度不断发展。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工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全面”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在中共杭州市委领导下,杭州市总工会始终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有工会组织”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企业普遍建会。
特别是近年来,各类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给建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全市各级工会加大新经济领域工会组建工作的探索、实践和创新,采取单建工会、联合工会、工会联合会、行业工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并举的方法,推动特色小镇、各类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工地、物流(快递)等领域(行业)建会,增强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
2020年8月,余杭区闲林街道召开了该街道茶叶行业联合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意味着闲林街道茶叶从业人员从此有了一个“娘家”。“我们将在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管理等方面维护职工的权益,全面征求各方意见,为职工争取合理的权利,实实在在当好职工的‘娘家人’。”该工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行业工会组建后,通过举办茶叶炒制技能竞赛等活动,培育更多茶叶领域的技术能手;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打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助推茶叶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总工会持续深入推进百人以上企业建会专项行动,发起全市工会组建‘百日攻坚行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会组建,建设职工之家。”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负责人说。
在杭州,快递小哥、货车司机等相继加入工会组织,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工匠劳模在各自的行业里贡献着卓越的专业技术;产业工人队伍日渐壮大,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赞誉成为凝聚起百万职工的磅礴力量,成为创造伟大成就的时代风尚。
全国首个“工匠日”在杭州诞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按照这一部署,2019年4月3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决定,自2019年起,将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日——9月26日设立为“工匠日”,这是全国首个“工匠日”。这也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千万中国工匠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在打响“名城工匠”品牌的过程中,杭州不断壮大能工巧匠队伍。每年,市总工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建委、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商联等12家主办单位都会制定出台“杭州工匠”认定标准,围绕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领域,重点聚焦数字攻坚、未来工厂、乡村振兴、亚运建设、助推共同富裕等领域,覆盖多行业、多工种,为打造“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一流施工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产业发展动能转换,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培育一支精益求精的工匠队伍。
截至目前,杭州已有浙江工匠116人,杭州工匠120名,区县级工匠195人。这些工匠的培育不仅为城市发展选树了一批具有高超技艺、优秀品质的“杭州工匠”,也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
同时,为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市总工会每年都拨出专款在全市组织职工免费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大比武。城市大脑数字尖兵技能比武活动、亚运场馆建设项目技能竞赛、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城市网络安防技能大赛……以制造业为重点,体现杭州产业特色,围绕杭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杭州每年举办养老护理员、钳工、中式面点师、评茶员、焊工、铣工(数控)、手工木工、保安员、维修电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10项市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能。
帮扶兜底“一张网” “春风”常绿江南岸
“感谢‘春风助学’为我提供了助学金,让我感受到了杭州的温暖。”在浙大城市学院就读的古渝是“娃哈哈·春风助学”的受惠者之一。走出四川大山,来杭求学的她,一家人生活都靠父亲打工维系,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古渝表示,今后将努力和“春风行动”一起传递这份爱与希望。
2000年底,杭州首创“春风行动”。20年来,杭州市本级累计募集社会善款22.85亿元、财政补充资金6.84亿元,共向200.4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29.07亿元,共计有5.56万家(次)企业和330.8万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为“春风行动”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届“最美杭州人”席传喜,是从“受助者”转变为“施助者”的典型,他曾经是生活暂时困难的受助者,后来又成为每年参与捐款的捐助者。“只要春风行动持续下去,只要我在,我肯定要做他们的种子选手。”从2013年开始,只要“春风行动”启动,席传喜就一定会出现在捐款点。有时候是2万元,有时候是3万元,他说这笔钱每年都会留好。
除了席传喜,“春风行动”还有很多“老朋友”。
“我们腿脚有些不便,能不能麻烦你们上门一趟。”2021年1月28日,“春风行动”工作人员再次来到李超雄和姚顺龙家中接过老人沉甸甸的爱心捐款。多年来,这对年逾八十的老夫妻一直坚持向“春风行动”捐款。
作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总载体,“春风行动”构建起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龙头工程,也织密了一张越来越温暖细致的“保障网”——
200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暂行办法》。
2013年起,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和困难外来务工人员的帮扶救助力度,专门出台文件,延伸“娃哈哈·春风助学”援助项目,重点帮扶农村低保户、农村困难户和低收入农户。
2016年底,修订完善《杭州市“阿里巴巴·春风助医”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等,在助学助医政策上进一步惠及农村及外来务工人员。
2018年,传化集团向“春风行动”捐助200万元并冠名“传化·春风助困”项目,定向用于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同年,“娃哈哈·春风助学”又延伸到对口帮扶地区……
在2020年年初的抗疫复产,“春风行动”也贡献了强大力量:2月3日,“春风行动”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专项用于防控疫情;在市总工会出台的关于援鄂医疗队员及其家属保障的“暖八条”中,特别明确了当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因援助行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可向“春风行动”申请急难险反哺救助或应急救助;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服务月网上招聘周活动组织130家杭州企业拿出了626个岗位,通过网络平台招贤纳士,与求职者交流沟通……
在杭州,春风常在,温暖常在。通过项目辐射、资金支持、结对帮扶等举措,“春风行动”努力缩小了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帮扶救助差距,帮扶救助对象从在职特困职工扩大到了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边缘困难家庭、低收入农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帮扶对象全覆盖。这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真正把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成为杭州一张亮丽的“金名片”,也成为杭州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最美精神、构筑杭州道德高地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