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都没有跑,工作人员就找上门,要给孩子办低保。这件事,小章妈妈说起就满眼泪光。
家住西湖区三墩镇的小章,患有先天性听力残疾,无法正常上学,妈妈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在家照护孩子,“孩子马上18岁了,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小章妈妈面对生活的窘境,一筹莫展。
4月初,西湖区三墩镇杨家桥社区工作人员张国强上门带来暖心消息,孩子马上可以办低保了。
原来,张国强通过市民政局的“民生直达平台”的数据比对,分析了户籍、社会救助、残疾、劳动保障、教育、医疗、不动产等部门信息后,锁定小章可能符合“本人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列条件。通过调查、上门核实后,工作人员初步认定,小章在年满十八周岁后就可符合“残疾人单列户施保”的社会救助政策,可以办理低保。社区工作人员立即着手为其准备相关材料。如果在以前,小章妈妈起码递交材料60多份,而现在,手机上即可操作申请。
4月23日,小章18岁生日后的第7天,西湖区民政部门审批通过了他的“残疾人单列户施保”申请。“5月份的1157元低保金已到账,真的有人在默默关心我们。”小章妈妈说。
去年,杭州市民政局依托“城市大脑”和各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推出“民生直达”平台,从以前“人找政策”到现在“政策找人”,通过数据匹配政策,精准查找服务对象,让电子津贴、医疗补助等民生服务“一键直达”。未来,这样的场景运用将越来越广泛。日前,杭州市民政局召开全市民政系统数字化改革大会,今年要重点打响“民生直达”平台品牌,同时,在五年内分阶段、分步骤打造幸福颐养、实时救助、智慧事务、社区智治、慈善公益等100个惠民利民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以 “民生直达”平台为例,依托城市大脑,截至5月25日,平台共上线入库惠民政策74条,各区县民生部门(比如民政、教育、残联等)的工作人员可在该平台上获取符合惠民政策的人群信息,锁定人群。同时符合惠民政策的市民登录城市大脑APP,打开该平台,查看专属的幸福清单。目前,该平台累计发放保障资金20.13亿元,受益群众351.1万人次。到今年年底,“民生直达”平台将争取上线惠民政策80条,兑付资金约24亿元。
平台通过流程优化,减轻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西湖区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科工作人员以三墩镇为例,对比了这样一组数据,镇内困难人员基数大,社工少。“平摊一下,社工平均每人每月要服务困难人员400多个,收集审批材料300多项,跟踪审批流程500多道。民生直达平台上线以后,直接减少社区收集各类审批材料86项,平均每天减少社工工作量约3小时。”
民政工作数字化改革,让市民不出门也能办好事。接下来,民政部门重点推进的“婚育户一件事” “身后一件事”等数字化服务,将让市民得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