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深化社会救助改革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浙江省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3日 浏览量:725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彰显民政担当。

  分层分类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01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建设部署,全面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

  目前,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初步建立了由政府各救助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构建起由5个层次4大类型组成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上分为特困、低保、低保边缘、支出型贫困救助、临时救助等5个层次,功能作用上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补充性救助4大类型。对不同层次的救助对象,根据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类型救助。同时,建立健全精准识贫、主动发现、长效帮扶、诚信评价和探访关爱五项工作机制,确保体系建设落细落实。

  精准救助 统一认定救助与扶贫对象

  2020年,我省按照“识别标准统一、认定部门统一、对象管理统一、救助帮扶统筹”的思路,由民政部门统一负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对象等困难人群的认定识别和动态调整,其中,农村地区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三类救助对象即为扶贫对象。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对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并与扶贫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确保对象认定精准。

  智慧救助 加速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

  迭代升级大救助信息系统。整合原有省社会救助系统和核对系统,救助结果信息汇聚共享6部门10类,核对类信息涵盖12个部门26类和省内全部73家银行。

  开展惠民联办。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一证通办”,14个社会救助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

  强化监测预警。医保部门推送大额医疗费用信息,系统预警提示给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自2020年系统上线以来,全省共预警5.26万人次。

  发放幸福清单。将救助对象获得各项救助的结果汇总生成幸福清单,定期送达困难群众,教育引导困难群众感党恩、跟党走。

  转型发展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适应新发展阶段需要,积极促进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型。

  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在乡镇(街道)一级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前移兜底保障关口,当前,全省已对56万户对象常态化开展探访关爱。

  打造社会救助品牌项目。指导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连续4年开展“焕新乐园”项目,改善低保家庭儿童居住环境,累计帮扶3945户。

  探索“助联体”建设。在县级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政府救助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救助服务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整合线上线下服务,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加强供需精准对接,更好服务困难群众。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