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一张中国地图,可以发现,东西南北处处都有杭州的“伙伴”。
多年来,在中央和省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等机制下,杭州先后与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吉林长春市、衢州市等11个地(市、州)47个县(区、市)建立了对口关系,并帮助23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巨大力量。
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武陵山到长白山,从塔里木盆地到金衢盆地,到处都有杭州留下的“小康故事”。
对口帮扶:三年助力23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出列
贵州省黔东南州和湖北省恩施州,都是杭州的对口帮扶地区。两地均地处少数民族集聚的贫困山区,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三年来,杭州举全市之力,以下辖13个区县市分别与两州24个贫困县(其中23个国家级贫困县)结对,通过产业、消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帮扶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成功帮助两州实现全面脱贫,国家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取得“好”的等次。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杭州克服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2.71亿元,完成协议数的111.4%;选派党政干部58名,完成协议数的145%;选派专业技术人才865名,完成协议数的412%;帮助贫困人口到浙江就业10506名,完成协议数的1072%,帮助贫困人口省内就业28315名,完成协议数的976%;引导投资企业数、实际投资额、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数、社会捐赠资金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3.3%、71.95%、48.6%、67.2%……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帮扶,杭州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各个领域均形成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品牌和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杭州经验”。
在产业领域,杭州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产业协作上下功夫,增强对口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每年70%以上的财政帮扶资金均用于发展产业项目,创造性地开辟了“集体经营公司+市场化运营”等一批农业扶贫新路径。
在教育医疗领域,“组团式帮扶”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教育医疗水平,涌现出了陈立群、汪四花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更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有效地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消费扶贫领域,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单位购销、结对助销、企业带销、活动展销、商超直销、电商营销、基地订销、旅游促销、劳务帮销、宣传推销等“十大”消费扶贫行动,今年又在全国首创发放爱心扶贫消费券66万份,销售总额近1000万元。
在劳务协作领域,“1+16”“1+8”劳务协作工作站为对口地区来杭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信息、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和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在对口地区,杭州又充分发挥自身“创业创新之城”的特色,积极扶持贫困地区本地人才返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以创业带就业,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
在社会帮扶领域,杭州创新推出“名誉村长”模式,发动162位杭州企业家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199个贫困村的“名誉村长”,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其中仅江干区的“名誉村长”就累计捐助资金2378万元,吸纳对口地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39人,销售农产品3540万余元。
除了答好对口帮扶两州的“必答题”,今年杭州还为结对帮扶挂牌督战村“加试题”交上了一张完美的答卷。今年4月,根据上级统筹安排,由杭州组织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凉山州喜德县18个挂牌督战村。此后,杭州积极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通过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开展全面帮扶,有效助力挂牌督战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据统计,今年杭州累计向凉山州挂牌督战地区捐款535.4万元,超过全省村资金平均数近5万元;捐物折合375.4万元,是全国村均数的6倍。
对口支援:祖国大西北持续25年的“小康接力”
祖国的大西北,同样与杭州有着深厚的缘分。
今年是浙江援青十周年、杭州对口支援阿克苏十周年和杭州对口支援西藏那曲二十五周年。在这些距离杭州千里之遥的土地上,一批批杭州对口支援干部和专技人才朝着小康目标,进行了一场动人的“接力赛”。
走进柴达木盆地,“金色的世界”德令哈早已不再是海子笔下那座“荒凉的城”。自2010年至今,浙江援青共实施改善条件、教育就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人才智力、基层组织建设和交流交往交融等七大类60余个项目。其中,围绕枸杞、牦牛、大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德令哈市的支柱农牧产业,优选精选一批带动性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累计发放农牧业产业化援助资金2765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84个,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致富。此外,杭州市社会各界也共计捐赠约4900万元,助力德令哈市率先两年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在天山脚下的阿克苏市,十年来杭州共新建、改建了40435套富民安居房。阿克苏高级中学、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康养中心、阿克苏市社会福利中心,“阿克苏最宽的马路”杭州大道、日供水9.8万吨的阿克苏市城乡供水工程……这些杭州援建的民生工程彻底改变了阿克苏人的生活面貌。通过“电商之都”杭州的持续帮扶,阿克苏市也成了新疆电商的领头羊。截至去年活跃电商卖家超2600家,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10亿元。当地特产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也借着对口支援的东风源源不断地卖到杭州,成为杭州人家喻户晓的名牌果品。
西藏那曲市,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也是杭州对口支援时间最长的城市。1995年至今,杭州先后派出9批共41名优秀中青年援藏干部人才,开启了一场持续25年的援藏接力。25年前街道狭窄坑洼、房屋低矮稀疏的那曲,如今已是街道纵横、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今年疫情期间,当地还从杭州引进了那曲第一条口罩生产线,有力地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今年9月,全省首个民办海亮援藏班在杭州开班,30名来自那曲市色尼区的小学毕业生入学。
记者从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了解到,今年杭州共向对口支援地区选派党政干部20人、专技人才97人,安排财政资金6.487亿元,对接促成阿克苏与浙江企业3个投资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金额达29亿元,浙商(投融资)大会·德令哈峰会现场签约项目10个,意向投资金额约100亿元。
对口合作、山海协作:携手共奔小康路
如果说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是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单向帮扶,那么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则更侧重于城市之间的互利合作。目前,杭州已与吉林长春、长白山管委会结为对口合作关系,与衢州、丽水结对开展省内山海协作工作。
今年是杭州与长春、长白山管委会结对开展对口合作的第三年。三年来,三地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务实合作、基础设施共建、合作平台搭建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围绕产业园区“南北共建”,传化智联—长春传化公路港已有88家物流公司入驻,“一亿中流上市加速器·长春园区”已签约企业16家。此外,2019年4月,“万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在长春经开区开工建设。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阿里云创新中心东北生态运营总部运营、吉浙(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肉鹅屠宰加工羽绒分离项目等两地重大产业合作项目都已落地。围绕农优产品“北产南销”,杭州晓生农产品有限公司等粮食企业在长春市建立粮食生产基地4个共7.77万亩,年产粮食9.9万吨。有力地支持了疫情期间杭州市场的农产品供应。在杭设立的“吉林特产长春农优产品直营中心”,让杭州市民可以现场体验优质放心的长春农产品。此外,今年12月2日,杭州—长白山航线正式开通并迎来首航,不仅打通了两地的空中通道,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杭州游客到长白山进行冬季旅游。
山海协作,是浙江“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杭州历届政府坚定不移地持续践行山海协作,为帮助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记者从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大会上获悉,截至9月份,杭州与衢州、丽水新签项目154个,数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到位资金共117.1亿元,列全省第一。围绕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杭州新启动共建36个乡村振兴示范点47个项目,约占全省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点总数的65%。杭衢首创的“科创飞地”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衢州海创园、丽水海创园、柯城科创园、浙江人才大厦等14个已建“科创飞地”(金融飞地)目前已入驻企业186家,引进项目100个,其中已孵化产业项目26个。
(记者 陈立平 通讯员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