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百姓生活大变样——杭州市携手恩施州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难题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浏览量:696 次 来源:杭情施意
  从钱塘江畔,到武陵深山,从来没有一条路,让杭州与恩施两地人民走得如此亲近。2016年,恩施州被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明确由杭州市结对帮扶。自此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携手同行。

  杭州市134所学校、68家医院结对帮扶恩施州130所学校、90家医院,222家杭州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恩施州249个贫困村结对,134位杭州企业家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恩施州145个贫困村“名誉村长”,杭州市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款物超过3亿元……

  4年来,杭州市倾力支持恩施州,扎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投建950个帮扶项目,带动23.36万贫困人口脱贫,助力贫困山区换新颜,百姓生活大变样。



  一粒泽被千秋的种子

  少年强则国强。播下一粒教育的种子,静待惠及千秋万代的青春花开。

  10月15日,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三届课堂节小学数学学科日活动以“整合·拓展·结构化——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为主题,在长寿桥小学精彩上演。本次活动向全国进行直播,吸引了新疆阿克苏、湖北巴东、贵州黎平等地近2万名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深入学习,借助共同教研互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视线从巴东转向恩施州其他县市。

  杭州市捐赠260万元助力鹤峰深入推进智慧教育,为该县配备安装42套远程教育设备,42所中小学与上城区的智慧教育平台互联互通,全面共享优势教育资源;余杭区无偿援建“神奇课堂”系统,在咸丰县40多所中小学投入使用,全面互通教学资源和理念;滨江区28所结对学校共派出60多名教师,到建始县结对学校开展校务管理、教学教研、捐赠帮扶等帮扶活动,累计培训当地教师618人……
同样的教育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在宣恩县高罗镇歌乐城社区安置点,332户易迁贫困户在这里生活。风格统一的建筑中,一间颜色鲜亮、设备先进的学堂颇为引人注目。






  下午4点30分,大批学生欢呼着涌进“四点半学堂”。四年级学生莫宇轩直奔亲情聊天室,拨通妈妈的视频电话。“这两天在学校好吗?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视频那头,远在浙江打工的妈妈问他。

  “目前‘四点半学堂’有75位学生,附近的中心小学每天会派3位老师来,负责孩子们的管理。”社区负责人介绍,围绕留守儿童放学无人监管的问题,这间由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联合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援建的公益项目解决了社区的一大困难。

  该处课堂是杭州在恩施州建立的首家“四点半学堂”。自此,“四点半学堂”在全州范围内遍地开花,有效解决了“四点半孩子放学后去哪儿”的难题,也为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构筑了爱的港湾。

  两地以“互联网+教育”方式,推进两地教育“四同步”(同步城乡课堂、同步教师研修、同步名师培养、同步教学资源),打造了“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宣恩“徐府工作室”、巴东“施言良语”工作室、恩施市“杰立蓬勃青年教师成长研习社”、咸丰“荆航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一批名师工作室,培育当地教师队伍,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今年8月,杭州市拱墅区“墅凤列车”载着第二批支医队员奔赴来凤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这7名青年医务人员平均年龄36岁,涵盖康复、中医、精神卫生、全科、药理、护理等专业。

  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完成门诊、急诊、会诊3000余人次,开展业务培训8次,培训200余人,进行义诊1次,服务200余人,向挂职单位提出合理化制度与规范建议20余条。

  从杭州开进恩施的“医疗列车”何止一辆:“山川”列车——萧山区帮扶利川医疗队;“下巴”列车——下城区援助巴东医疗队;“滨建”列车——滨江区帮扶建始医疗队……4年来,杭州以实际行动践行医疗扶贫,帮扶恩施州八县市医疗水平实现飞跃式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把医疗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4年里,杭州医疗专家赴我州,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帮扶活动,为恩施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分院,一幢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

  得益于杭州倾情帮扶,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共建项目之一,箭竹溪分院新院于2019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约1156万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附属工程申请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300万元,杭州市萧山区协助引进传化集团100万元资金,用于各项设施设备采购。

  现在,箭竹溪分院设有床位90个,共有17名医务人员,院内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病床充裕。该卫生院还新增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康复理疗设备等医疗设备,新增外科、妇科、中医科等5个科室,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新修的医院又宽敞又干净,对我养病有很大帮助。”容坪村四组村民罗红锐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杭州把提高基础医疗保障水平作为扶贫“硬骨头”,实行“靶向治疗”,补齐医疗短板。先后帮助恩施州建成远程病理诊疗系统,建设3个胸痛中心、3个慢病管理中心和10个卒中中心,引入微创腰椎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等89余项技术,其中很多技术填补了恩施州空白。

  杭恩两地专家联袂实施人工耳蜗移植手术,让聋哑儿童听见“花开的声音”;开展严重脊柱畸形矫正手术,让“海马人”挺直了人生脊梁;开展“扶贫助残送光明”行动,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两地携手,从特色科室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形成“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新局面,为恩施州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升了恩施州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一条通向万户的幸福渠

  “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这句流传多年的顺口溜,反映恩施州很多地方因喀斯特地貌储水困难而缺水吃的情况。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巴东县茶店子镇村民仍无法忘记茶店子供水工程施工时的情形:循着悬崖边的空压机,在震天轰鸣声中,一根根长12米、直径275毫米、重达500多公斤的输水钢管管口在手动滑轮的操作下精准对位。焊花飞溅,一根根钢管合龙连接成一条输水管线,在绝壁上艰难延伸,与悬崖边铺设完成的主管线“胜利会师”。

  2018年,巴东县人代会将解决茶店子“吃水难”问题列入政府办理议案。同年8月30日,投资约6000万元的茶店子供水工程正式动工。2019年6月2日凌晨,经日夜奋战,净水处理厂试压通水成功。6月3日晚10点28分,集镇老水厂通水。自此,困扰当地多年的用水难题终于得到解决。60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补齐2万余人安全饮水短板,扶贫成效显著。



  茶店子是缺水大镇,不仅部分贫困村吃水难,就连集镇供水也要限时段供应。茶店子供水工程建成后,缺水大镇的历史被改写。
同样的甘霖,也在咸丰县降落。

  杭州市余杭区与咸丰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后,投入60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支持坪坝营镇杨洞片区安全饮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22个行政村(其中8个重点贫困村)、2.62万名农村居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8万人)的用水难题得以解决。

  “我们注重‘两不愁三保障’,除解决百姓刚需,更帮助当地做‘留得下’的民生工程。”杭州市援派恩施州挂职干部、咸丰县委常委、副县长郑颖认为,“通水”是一朝之事,“管水”却是长久之题。

  为让孤寡老人、残疾人、疾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拥有“稳稳的幸福”,杭州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原则,利用杭州国企每年的捐赠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产收益,引导开发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治安协管员、河道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杭州市25家市区两级国企结对8个县市163个贫困村,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959万元,每年开发约2000个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贫困人员就近就业。

  在对口帮扶的4年里,杭州市累计提供财政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50个,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帮助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立足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让山区百姓喝上放心水……

  结对帮扶以来,恩施州的脱贫攻坚路,温情满满。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