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杭州定期探访困难群众制度覆盖全市街乡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浏览量:702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浙江省杭州市目前有社会救助对象13.6万人,半数以上是“老弱病残”,生活需要照料,心理需要关怀。为切实解决救助帮扶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今年7月,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建立起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探访制度,搭建市域内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网络,前移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关口,为困难群众寻求救助帮扶提供便利和支撑。

  乡街吹哨
  实现困难家庭探访服务全覆盖


  建立探访组织。杭州市将困难群众信息采集列为村(社区)网格工作内容,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困难救助事项分类及时报送。乡镇(街道)驻村干部、村“两委”、网格员等结合日常走访,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转介相应社会救助部门。按照应访尽访、应探尽探原则,实现困难家庭结对探访全覆盖。


  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将困难群体分为高风险对象、重点对象、一般对象。高风险对象包括最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重大变故的低保、低保边缘对象,60岁以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低保边缘对象中的重病、重残人员;重点对象包括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低保、低保边缘对象中 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一般对象是除高风险、重点对象以外的在册困难群众,以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困难职工等。

  定期上门走访。建立分类探访制度,采取周、月、季相结合,普遍走访和重点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困难群体探访全覆盖。对高风险对象,在重大变故发生24小时内走访到位,平时每周走访不少于1次;对重点对象,每月走访不少于1次;对一般对象,每季度走访不少于1次。从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社会参与状况六个维度全面了解和掌握结对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形成帮扶需求数据库,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救助。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困难群众定期探访29309人次。

  部门联动
  为困难家庭定制专项服务


  瞄准救助需求。为加强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服务保障,杭州市筹集福彩资金200万元,重点对全市散居特困人员开展摸底调查,一对一了解每名特困人员生活情况以及基本需求,并填写需求单,纳入钉钉小程序“探访云”,形成一人一档,确保有基本需求的散居特困人员一个都不遗漏。利用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构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人员技能特长,每周为散居特困人员提供代购、保洁、心理疏导等定制化服务。


  有效匹配部门资源。目前,探访慰问形式已从单纯的上门看望记录信息,发展到将采集到的需求信息录入“浙里救”APP,帮助困难群众代办社会救助申请、链接扶贫部门产业帮扶、工会困难职工帮扶等,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对接养老服务项目;对孤儿及困境儿童,对接儿童关爱保护项目。

  及时跟踪需求落实。在“西湖先锋”平台设立困难群众微心愿专栏,只要通过该平台填写服务单,就可成为探访志愿者,参与到困难家庭探访服务中。属地镇(街)可随时掌握服务开展情况,30天无人认领,由所在镇(街)党组织兜底完成,今年已累计帮助41484人次完成微心愿。

  社会参与
  为困难家庭提供多元服务


  建立社会救助共同体。引导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支持专业社会组织长期关注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和发展需求,为困难家庭和对象链接多样性的救助资源。


  推出市级公益创投项目。今年已推出康复矫治、建档访视、扶志扶智等一批市级公益创投项目,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救助服务,不断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慈善组织参与救助。将引入慈善资金链接探访服务作为突破口,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服务链接的机制,依托慈善基地,孵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构建多元化帮扶救助服务体系,打造慈善项目助力困难群体帮扶,实现精准施策。目前已推出“和家安心”“家电统保”等帮扶项目。

  定期探访制度实施以来,探访人员对困难群众进行风险隐患排摸,对家庭基本生活存在困难、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缺乏生活照料等风险隐患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及时回应了困难群众的合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精神诉求得到安抚,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同时增强了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的责任意识,营造出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社会救助工作,共同关爱困难群众的良好氛围。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