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山水相依,血脉相连,跨越三千里的山海深情——富阳·锦屏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浏览量:965 次 来源:锦屏县政府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富阳,江南水乡,自古繁华;黔东南州锦屏,远在深山,久困于贫。富阳?锦屏,山水相依,血脉相连,距三千里,跨越千山万水,同饮一江水。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3年来,富锦两地干部群众跨越时空,山海相连、心手相牵、携手相伴, 在杉乡大地共同书写了跨越3000里的战贫故事。



  党政携手,只为同步小康一个目标。富锦两地党政加强沟通对接,不断健全完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协调推动富锦区县间、各结对乡镇、村对接,促进扶贫协作深度融合。高层频繁互访,共商脱贫攻坚、共谋全面小康。两地高层深入苗乡侗寨一线调研,找准发力点、助力点,确立扶贫协作的方向和重点,开出脱贫攻坚良方,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富阳所能,锦屏所需!”富阳区动员各方力量带着感情、带着资源投身锦屏扶贫开发,从最根本的“给钱给物”发展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近2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化、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劳务协作等方面帮扶项目76个,覆盖黔东南州锦屏11285贫困人口,培训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4500余人,为锦屏全面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势衔接山海相连。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发展性资源”是富阳区的强项,土地、生态、闲置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是黔东南州锦屏的优势。8年来,富阳锦屏在“你来我往”中,山海两地“强项”“优势”紧密结合,积极推动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东西部扶贫协作,富阳区不只是雪中送炭,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走向造血。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实施产业项目19个,涉及食用菌、蔬菜、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累计带动12000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引企入锦,挑起脱贫攻坚大梁。富阳区积极推动,通过以商招商、浙商带商等形式,引进浙系、杭系企业30家,扎根了一批能生存、会发展、可带贫的好产业,带动5000个贫困人口增收,为黔东南州锦屏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富锦早成共识,两地积极探索劳务协作扶贫新路子,打造可活血造血、可持续共赢的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锦屏劳动力到我市就业,近1200人在我市(富阳)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3万元。帮助建设扶贫车间22个,帮助350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人才交流,协作的手牵得更紧。富锦两地不断创新人才智力帮扶和交流形式,将扶贫与“智志双扶”紧密结合,以深入开展党政干部互派挂职锻炼为载体,推动思想观念和作风互学互鉴,打造一支永不撤退帮扶干部。据统计,黔东南州锦屏累计选派420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市富阳区跟班锻炼培训,并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着力培育懂技术、观念新、善经营的本土人才。富阳区13批92名到锦屏挂职帮扶,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帮扶。

  竭尽全力战贫困,铮铮誓言,山海为证。8年来,富阳援锦干部“组团式”从钱塘江边向杉木之乡汇集,用奋斗定义时间,庚续帮扶接力棒,与黔东南州锦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守望相助奔小康。他们将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思想观念,将东部的经验、模式、思路,将无私奉献精神、责任和无垠大爱,将“爱拼才会赢”精神,播撒在杉木之乡,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



  挂职于黔东南州锦屏扶贫办的杨小华,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三年时间里,一步一脚印,爬过锦屏的每座座山,翻过锦屏的每道道梁,查看过每一个项目点,饿了啃一袋方便面,渴了掬一口山泉水。银花校长马钢民,视生如子,让山里的孩子感受到比山更高的父爱,比海更广阔的胸怀,成了四中全体学子的“马钢民爸爸”……他们的事迹铸就感人至深的“富锦情缘”。

  “你从钱塘江边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杉乡/富锦情谊割不断……”这曲流传在苗乡侗寨的歌谣,道出了黔东南州锦屏各族人民对富阳区对口扶贫协作朴实感激之情。

  如今,富阳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正逐渐植入黔东南州锦屏发展的“肌体”,慢慢形成“造血”体系,有力提升了锦屏发展能力,扶贫协作之花已在杉乡大地多彩绽放。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