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杭黔合力兴三业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脱贫攻坚之黔东南篇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31日 浏览量:734 次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一个“富饶而贫穷”的地方。


  这里是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家乡,每年有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等上百个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被誉为“百节之乡”。

  这里也是整个贵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州16个县市中曾有15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逾百万之巨,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这里更是38名杭州帮扶干部和上千名专技人才的“第二故乡”。2018年以来,杭州先后投入21.124亿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685个,围绕产业、就业和社会事业“三业”联动写下了精彩的对口帮扶“杭州篇章”。三年来,黔东南州13个县先后脱贫摘帽,143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14.42%下降到1.19%,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黄平县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


  产业扶贫有力度 集中资金发动“三区”产业攻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打开历年杭州帮扶黔东南州资金使用清单,产业项目的投资占比超过80%。

  农业在黔东南州的比重高达30%。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里,许多贫困户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然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势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瘠分散的土地每年的产出只够糊口。

  在这一背景下,杭州聚焦坝区、林区、园区“三区”发动产业攻势,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6.7亿元,推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共建园区产业提质增效,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户实现“靠地致富”。

  坝区指的是两座高山中间夹着的一块相对平缓的低地。在黔东南州黄平县岑花村的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个个如拳头般大小的百香果挂满藤蔓。合作社负责人杨胜福表示,今年基地的百香果长势较往年好,预计每亩产百香果1000余斤,按均价8元一斤算,销售额可达240余万元。目前,该县共在坝区种植百香果1000余亩,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与贫困户实现利益联结。除了定期分红,贫困户还能在基地里干活赚取额外收入。

  不占地、投入少、见效快的林下经济同样是杭州的重点发展对象。仅丹寨县一地,就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2.78万亩、林下养鸡22万羽、林下养蜂1.02万箱。“我们村远离城镇,有大片的原生态林地,以林下放养方式养出来的七彩山鸡味道鲜美又富含各种微量元素,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滋补食材。”丹寨县排调镇方胜村党支部书记龙明超介绍。在锦屏县,杭州引入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目前已建成野生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基地8000多亩。公司负责人林章茂表示,铁皮石斛当年种植,第二年产生效益,可以连收4年,经济效益远高于普通作物。


杭州东恒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荣出资建设的“东恒一桥”

  在发展坝区经济、林下经济的同时,杭州还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来“筑巢引凤”,帮助黔东南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三穗县经济开发区,杭州投入帮扶资金4750万元,建设标准生产厂房、配套用房4.3万平米,引进浙江华铁应急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筑装备制造产业工厂。今年项目二期投产后,整个扶贫产业基地将实现年营收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利益联结5205名贫困户。而同在该县开发区的另一家杭企子公司鼎盛服饰,更可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相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制造业既能更稳定地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带动当地产业实现整体发展。”挂职三穗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郑国良表示。

  围绕坝区、林区和园区,杭州已在黔东南州形成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油茶、畜禽、蚕桑、笋用竹、装备制造、服装加工、非遗文创等十大帮扶产业,项目利益联结1566个贫困村,带动22.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就业扶贫有温度 “雁归兴黔”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帮助黔东南贫困人口充分就业是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另一个主要手段。

  “在黔东南州,老百姓70%的收入依靠打工。”杭州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领队沈翔介绍,围绕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两条主线,三年来杭州推动黔东南州贫困劳动力赴浙江就业3.23万人,并建成扶贫车间123家,开发公益性岗位11384个。

  针对在浙江就业的黔东南州务工者,杭州建立“1+16”劳务联络工作站机制,充分发挥岗位收集、就业招聘、技能培训、智力帮扶和权益维护五大功能,开展“送岗位上门”、“点对点接送”等贴心服务。今年2月16日,杭州又定制了全国首趟复工人员定制专列,从贵州免费接返复工人员。

  对于不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杭州通过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送岗上门”,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今年初,余杭帮扶台江县扶贫产业园在台江县方黎湾异地搬迁安置社区正式开园,55岁的苗族大姐张丽成了这一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我家里有四口人,以前靠打打零工、务农为主,搬来这里后本来担心不好找工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现在我们夫妻俩还有邻居们都在这里上班。”张丽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告诉记者。



都柳江晚霞 顾业成 摄

  为了让这些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留得住、扎下根”,杭州还特别注意扶持本地人创业,大力实施“雁归兴黔”计划,帮助1363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榕江县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创始人刘林洋就是其中之一。在杭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支持下,从北京返乡创业的他依托家乡的板蓝根产业发展起了以印染为主题的非遗文创产业,帮助125名建卡立档贫困户就近就业。

  目前,杭州已形成了“浙籍企业、帮扶项目、扶贫车间工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创业工坊”五位一体的就近就业体系,累计帮助黔东南州3.13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

  社会事业有热度 结对帮扶构建全民参与大格局

  这几天,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正忙着走村下乡,给学生送喜报。今年高考中,该校本科上线率再创佳绩。高考一结束,就不断有学生家长围上来,兴奋地拉着他的手不停道谢。

  时代楷模陈立群,是杭州社会各界帮扶黔东南州的一个缩影。在他的身后,还有上千名教师、医生、企业家前赴后继地赶往贵州大山,为脱贫攻坚事业默默奉献,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

  浙大二院急危重症科护士长汪四花,带队远赴千里之外的台江县支医,走村串寨为贫困群众义诊,为原本人才匮乏、技术薄弱、设施陈旧的台江县人民医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了当地老百姓家喻户晓、广为称颂的“白衣天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全国首趟复工人员定制专列抵达杭州

  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书记刘诚平,放弃了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毅然报名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银龄计划”,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从江县担任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校长。花甲之龄的刘诚平一面通过听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一面建章立制整顿校风校纪,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无私奉献。

  杭州东恒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荣,先后为黎平县脱贫攻坚捐款300万元,并担任了当地两个深度贫困村的“名誉村长”。他在九厥村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出资建起的两座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东恒一桥”和“东恒二桥”。去年,赵建荣又为下城区“山凤凰关爱女生计划”捐资100万元,用于每年为当地12个少数民族村寨升学女生发放助学金,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

  近年来,杭州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以培养优秀人才、建立重点学科、完善工作制度、更新工作理念、构建先进文化为核心为黔东南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在杭州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的推动下,杭州社会各界掀起一波又一波“结对帮扶热”——525所杭州学校与黔东南州863所学校结对、174家医疗卫生机构与黔东南州243家医院(卫生院)结对、292家企业与黔东南660个村结对……全民参与的社会帮扶格局,已经成为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杭州日报)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