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发生在萧山基层的点点滴滴,令人倍感温暖:
在萧山区进化镇,7个老年食堂成为当地重要的志愿服务平台,为200余位困难老年人及重度残疾人解决了“就餐难”问题;在浦阳镇舜湖村党群服务中心,全区第四个“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为该村老百姓提供了日常用药需求……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推进,萧山区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一总要求,通过靶向施策、创新路径,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截至目前,全区已走访村社529个、走访企业2450余家次,收集并解决民生、企业问题2360余件,将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行动中,暖在群众心坎上。
解忧有温度 民生实事落地开花
“村里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发展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得怎么样?”“村里困难户多吗?” 近期,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多次赴瓜沥镇开展包乡走村深化“三服务”活动,看变化、问发展、解难题。无论是与村庄未来紧密相连的“发展大计”,还是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都是佟桂莉关注的重点。
在梳理走访收集共性问题的同时,佟桂莉牵头相关区级部门和镇街成立专题攻坚组,对联系村东恩村提出的村级文化挖掘提炼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由专业公司定制设计方案,形成全区性指导意见。
为百姓谋幸福,是最温暖的初心。连日来,萧山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包乡走村“三服务”活动,让各镇街的领导干部“村村到”、联村干部“组组到”、村干部“户户到”,用情用心用功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
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进化镇华锋村的孝亲福地爱心食堂里就会飘出阵阵饭菜香。在这里,志愿者们轮流上岗,为村内85岁以上老年人及重度残疾人提供用餐服务。在进化镇,像这样的老年食堂已经开出七家,固定就餐老人达207人。老人们在这些老年食堂用餐,花费在1-3元不等,有的食堂则是免费为老人送餐,大家将孝心传递,努力做好“舌尖上的服务”。
票价3元、从义桥“直通”滨江,最近,义桥镇渔浦社区的居民们都在为新开辟的“家门口的公交站”频频点赞。
渔浦社区是一个汇聚五湖四海的大社区,常住人口达2万余人。由于小区上班族多数方向为杭州主城区及滨江高新开发区,乘车需求尤为突出。为改善公交出行运力滞后的现状,从接到问题反馈到形成实施方案,不足1个月,“义桥至复兴大桥换乘站”与“义桥至物联网园区通勤线”相继开通。两条VIP般的“定制公交”解决了该区块高峰时段、高峰段面、高峰站点客流突出的问题,让渔浦居民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惠民红利”。
为了让民生实事落地开花,萧山区将包乡走村“三服务”工作中的5项服务重点分解为主题教育、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企业发展、民生难题、基层社会治理、村级组织规范运行、强基固本等8大内容,并通过领导干部挂帅领办、镇村干部组团包办、广大党员主动协办等形式,有效解决了农村饮用水、村耕地质量提升、村属企业产品助销等一批民生实事问题。
破难有力度 实干担当助企发展
雨伞,一直以来都是萧山区南阳街道的富民行业。但在面临数字化发展的当下,南阳的制伞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瓶颈。
针对伞业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近日,南阳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区域内近百家制伞企业开展“品牌出海”专项培训,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精准“把脉”,开出了实施品牌出海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16字“药方”。如今,在行业专家与第三方机构的对接指导下,街道已有4家骨干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启动了实施品牌出海战略。
萧山过去的发展靠企业,未来的发展更要靠企业。今年9月以来,萧山区将深化主题教育与促进辖区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着力点, 通过定向专访企业活动,建立区镇分级联系企业制度和驻企代表制度,选派驻企代表294名、组织102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带头走访企业1100余家,解决问题530余个,切实把关心企业发展、帮扶企业成长、推动企业腾飞做深做细做实。
尤其是在领衔破难上,萧山区以“一对一”式上门规划,解决企业用地不符要求导致产业项目引入受阻的问题。“现在有没有碰到什么麻烦事?”这句简单又温暖的话语,是许多企业家们在定向专访企业活动中听到的“开场白”。
在益农绿色智造基地,相关部门成立专班、优化服务、多方协调,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该区块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得知位于信息港小镇的湾区孵化器面临发展空间趋向饱和、海归人才生活安居具有特殊性等问题时,相关部门通过现场办公,当场明确解决方案。
从更精准的切口入手,萧山区积极帮助企业破难解忧,为企业送政策、送信心、送温暖、送服务。如围绕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引进难的问题,编印《萧山区经济发展政策摘编》,制订实施人才新政,组织8家规上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共推出岗位4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83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招人难”问题。
“企业最困难的是什么,就集中火力解决什么。”为此,萧山还制定了《萧山区“稳增长增动能”攻坚战专项行动方案》,实施优化环境准入、增强金融供给、优化政策扶持等18项举措,全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振企业发展士气。
办事有速度 打通堵点提质增效
今年9月,家住南阳街道的高阿姨在街道办事大厅拿到了萧山区档案馆通过“杭州市一窗平台”远程发送的婚姻档案。她说:“房子搬了很多次,结婚证早就找不到了,现在买房要用,听人说街道就可以申请,不用特地去趟档案馆了,我就来试试,没想到当场就拿到了。现在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就近办服务多方便!”
原本需要跑到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业务,如今在镇上的公共服务中心几分钟就能办好,这样的“福利”,现在萧山每个镇街的公共服务中心都可以提供。
数据显示,目前萧山区每月减少企业和办事群众到区级平台办事34500余次,缩短往来时间2万多小时……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源于萧山打造“15分钟办事圈”的“就近办”格局。
今年以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萧山区通过“一镇一平台、一村一终端、一所多服务、一行多网点”四种途径,实现区级民生事项下放镇街中心135项,“政银通”服务事项64项,完成“杭州办事”自助终端村(社区)全覆盖,实现520项、91%的民生事项就近可办。
以“便民”初心践行“为民”使命,不仅让萧山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也让其换来了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对此,“萧山-龙泉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的项目负责人感触颇深:“作为一个跨地区的项目,很多事情第一次办,确实摸不着头脑,多亏了萧山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协调’和‘陪跑’,让我们办事少走了很多‘弯路’。”
早在今年八月,萧山区审管办代办中心在该项目审批过程中积极协调不动产权调及产证办理,采取容缺受理、提前预审模式,将公示和办证环节并联进行,实现公示结束当天即现场领证,审批时限缩短了一个星期。
随着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万向聚能城、健新原力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基地、杭州湾智慧谷二期等重大投资项目纷纷落地,项目审批已成为了萧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通过构建“一条龙审批链”,重大项目“陪跑办”,萧山针对本区“4286”产业载体建设和重点项目,出台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创新推出优先办理、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措施,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审批时间,有效保障重大项目早落地早产出。
聚焦群众关切,践行为民初心。以“让群众满意”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萧山区将始终坚持靶向施策、创新路径,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