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边杨公堤隐秀桥南侧,有一块特殊的碑林掩映在茂密丛林中,已静静矗立10年。主碑的正面镌刻着“春风行动爱心碑”几个大字,副碑上刻着娃哈哈、阿里巴巴、席传喜等名字,也有“杭州一家人”“一市民”“杭人”这样的化名……
杭州2000年首创的“春风行动”,被誉为帮扶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至今已走过近二十个年头,彰显着一座城市特有的“温度”和感动。
坐落在西湖茅家埠水域岸边的杭州市“春风行动爱心碑”
社会各界送温暖 特困职工沐春风
2000年前后,由于杭州市普遍加大改革力度,破产歇业企业增多,下岗、待岗人数也相应增加。据杭州市总工会调查,截至2000年10月底,杭州市区共有困难职工家庭2468户。为动员更多企事业单位、社会热心市民参与到帮扶困难职工的行动中来,2001年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春风行动”的通知,号召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特困职工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杭州市政府还专门拨出200万元专款,用于元旦、春节期间对杭州市特困职工家庭的慰问救助。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热烈响应,积极参加结对帮困活动。据统计,在“春风行动”的号召下,到2001年的2月26日,“春风行动”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包括实物)6584675.62元,其中个人捐款额高达270余万,参与捐款的人数达23000余人。
此后,“春风行动”成为杭州市扶贫帮困救助活动的“规定动作”,每年冬春之际集中开展,逐渐发展成贯穿全年的长效机制,成为杭州市帮扶救助工作的知名品牌,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工作一百例之一,被省政府授予“爱心慈善奖”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实施“49100”帮扶工程,通过集团式、捆绑式、开发性帮扶,开创杭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019年杭州市“春风行动”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春风行动”编织温暖细致的“保障网”
2003年1月4日,《人民日报》以《让广大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杭州建立困难群众帮扶保障体系》为标题,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了杭州“春风行动”。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总载体,“春风行动”构建起来的是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龙头工程,也是一张越来越温暖细致的“保障网”。
“春风行动”有两个线下捐款点。一个是启用了近20年的杭州市上城区仁和路2号,另一个是2018年“开张”的江干区东宁路501号。每年的隆冬时节,这两个地方总会上演特别温暖的众人捐款的场景。
市民在“春风行动”中献爱心
2019年2月3日,杭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来到杭州市职工服务中心的“春风行动”捐款点,为今年的“春风行动”送来了129.39万元的捐款。“这是我们4157名公安干警共同的爱心,我们也想通过‘春风行动’,为杭州这座‘温暖善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该负责人说,自第一届“春风行动”启动以来,市公安局的公安干警们每年都为“春风行动”奉献爱心,19年来共为“春风行动”捐款突破1803万元。
“春风行动”的捐款人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一直担当着“领头雁”。“党政干部带头捐”是近20年来名不虚传的口号。从2000年首次启动“春风行动”以来,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捐款一直是最踊跃的。仅2018年年初,全市党员干部捐款数额已经突破了1300万元。
干部群众接力传“爱心”
党员干部带头,普通市民自发跟上,在春风行动的捐款点,每年都会出现很多“老面孔”。
从2013年开始,只要“春风行动”启动,市民席传喜大伯就一定会出现在捐款点。有时候是2万元,有时候是3万元,席传喜说这笔钱自己每年都会留好。
早些年,席大伯因病花费了大量医疗费用,致使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在所在社区、街道的帮助下,席大伯被列入杭州市级困难家庭“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范围,得到了多年的帮扶。同时,“春风行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还资助席大伯的女儿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2012年以后,因为落实了住房拆迁的补偿金,席大伯一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对于“春风行动”给予的帮助,席传喜心怀感恩,他以“持续接力”的方式接过了“春风行动”接力棒:“只要‘春风行动’持续下去,只要我在,我肯定要做他们的种子选手。”
除了席传喜之外,邵德安、杨梦雨、蔡峻、俞捷……这些“春风行动”的老朋友常常出现在送春风的队伍中,更有许多不愿留名、不愿留联系方式的爱心人士献上了一笔又一笔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的捐款。
据了解,截至2019年8月,“春风行动”累计募集社会资金22.25亿元,各级财政补充资金6.59亿元,共向194.91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2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