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都市快报做了19年的公益项目——阳光助学行动开始。那年夏天,我走进开化县村头镇兴旺村的阳光学子刘竹琴的家,厨房里贴着她在幼儿园时获得的奖状,落款时间是2003年。屋里的一切仿佛从那一年开始,就没再往前走:未粉刷的墙、简陋的桌椅、许久未开伙的厨房……
快结束采访时,竹琴小声跟我说:“姐姐,其实我都看到了。”原来,当时,她正在厨房玩耍,听到响声走出来,亲眼看到落地的父亲,满脸鲜红的血,软软地躺在地上,被乡亲们抬上汽车,飞驰而去,她在扬起的尘土中,站得远远的,不敢靠近。
这些往事大人们并不知道。年幼的竹琴看到天天哭泣的妈妈和姐姐,没有再描述过这个场景和这带给她的冲击。但她默默地改变着自己。幼儿园时她喜欢跳舞,常常上台表演,爸爸过世后,她把这个爱好藏在心底,再也没和家人说起过。为了能考上大学改变整个家的生活,她一门心思专注于学习,现在就读于浙江大学。
在浙江的阳光助学行动中,几乎九成以上的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或许会成为孩子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同时也会成为阻挡他们视野的大山。还有很多“刘竹琴”,我遇到过捡破皮球追求篮球梦的男孩,遇到过在演算过的草稿纸上设计服装的女孩,见过许许多多连县城都没有出去过的孩子,不知道大学要参加什么社团的孩子。阳光助学19年,帮助了全国超过5万名学子,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乡村青年的视野问题,这或许才是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
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问题学者、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中国30年,研究农村儿童的教育发展,调查了13万西部地区孩子,发现24-30个月的贫困农村儿童中,53%的孩子智商偏低。这种情况不是先天的,而是因为在贫困乡村,大量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也没有幼儿园可以上,没有看过绘本,没有听过儿歌,甚至缺乏语言交流,再加上营养跟不上,这才造成了调查中反映出的“智力偏低”问题。
我们曾花费半年多的时间在建德、淳安、衢州、丽水、金华等地的部分乡村小学中做了一次“乡村儿童美育调查”。在城市,弹钢琴、跳舞、画画,有时被当作孩子引以为傲的才艺,有时被当作禁锢孩子自由的牢笼;在乡村,正统的美学教育,却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奢侈品。
为了保证主课的师资,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副课老师,校长教体育,语文老师教音乐。在开化何田乡中心小学,我们看到一年级在上音乐课,投影仪上播放着一首关于彩虹的歌,下面的小朋友们各干各的事儿,遇上会唱的部分就跟着哼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