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一盘大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确立了实践发展的新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如何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江干区凯旋街道画了一个“同心圆”——
以党建引领,统筹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和行业系统、两新领域、驻区单位融合互动,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火车头”作用,释放“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复合功能效应。
区域党群同心,携手同行,联盟共治。
凯旋全力打造江干社会治理标准化样板,致力于形成党建共抓、经济共兴、服务共推、环境共美、平安共促、文化共育的“共生治理”氛围。
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潮中,通过全面创新和升级基层社会治理,一个“国内一流、全省示范”的“幸福、文明、和谐”的品质生活新凯旋,未来可期。
最平安
“社区微脑”守好安全底线
郑春娣住在华景北苑十多年,没想过有一天,自家社区会打上“智慧”的标签。
凯西是杭州市第一批撤村建居社区,以前叫景芳村。这里房屋出租多,外来人员集中,流动性强,治安环境复杂。
“安全,是我们最大的诉求。”郑春娣说。
下好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关键在创新,核心是人。要把事办在居民的心坎上。
去年以来,凯旋街道在凯西社区试点“五圈五防”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智慧项目——“社区微脑”。
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和传感器等22个场景的感知在线,收集前端数据,反馈至后台运算,实时预警,再线下复核处置,形成安全智能防控闭环——
小区门口安装了智能卡口,自动识别陌生车牌,还能抓拍车内人员人脸,实现高危人员预警;单元门加装了人脸门禁和lora门磁,住户刷脸通行,陌生人开门预警。此外,凯西社区还在出租房安装了智能门锁,需指纹解锁入内,能让社区第一时间采集流动人口真实数据。
重点场所更要智慧化管理。
为了实现“零隐患”,凯西社区在出租屋安装了智能烟感,在消防通道和电动车棚安装专业的智能相机,一旦非机动车堵塞消防通道,或是人员异常徘徊,就会自动预警;并在社区周边圈,比如城东公园内,安装了人脸抓拍相机,实现对高危人员的布控预警。
独居老人的安全又如何保障?凯西同样用“社区微脑”为独居老人提供了一把“防护伞”。
住在华景公寓72岁的胡阿仙,近日一直戴着一枚RFID老人手环。手环不仅能智能定位,还能为老人提供心率血压监测功能。
“如果老人很久没有外出,感知系统接连好几天未采集到活动数据,后台将会发送预警信息给网格员。”凯西社区书记杭雪意说,“这项安全服务,目前正在试运行。后续我们将会把需重点关注的老人信息都录入系统,预计10月中旬在整个社区全面铺开。”
平安社区建设中,还有重要一环,在于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
为此,凯旋街道有效链接“凯益荟”民商事调解中心、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辖区同心圆单位等资源,依托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人士和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等专业人士参与矛盾调处和法律服务。
最清洁
垃圾分类树立新的风景线
晚上7点,吃完饭,方丽萍拎着两袋分类完毕的垃圾又下楼了。
自从今年5月,庆和苑实行垃圾定时定投,只留下了2个垃圾桶后,方丽萍已经养成了习惯——晚饭后扔垃圾,顺便走上一圈,散步消食。
她到垃圾投放点时,正好看到保洁员正在监督一位邻居,把餐巾纸从易腐垃圾中分拣出来。方丽萍笑了笑,还是蛮自得的,她分好的垃圾一向很标准。
这不过是凯旋垃圾分类的一角小小缩影。
54个生活小区中,凯旋涌现了庆和苑、御景苑、文景苑、南一小区等一大批垃圾分类示范“盆景”。5-7月连续三个月,凯旋街道在全市各区街道生活小区垃圾分类考核中,分类正确率全市领先,全区第一。
全面践行江干区垃圾分类“桶长制”,凯旋多方联动,发挥了极强的执行力。金秋花园社区联合文景苑物业,将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纳入物业保洁奖惩机制中,实现分类正确率达100%。
垃圾减量,更是连放大招,在全区率先建成四种类型减量站,每月减量131吨,每月垃圾减量率保持7%左右。
环保高科技层出不穷。这一个个“新家伙”,有的可以“消化”餐厨垃圾,粉碎后的垃圾经过脱水、油水分离、后续发酵等程序,进化为营养土或肥料;有的能就地粉碎绿化垃圾,实现源头减量,用于农村还田,或产生有机肥料,变废为宝;有的则重点针对大件垃圾回收与拆解,以及垃圾中低价值物品类的回收与中转。
凯西社区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垃圾“清洁探测员”。在部分垃圾桶上试点安装了一个满溢探测器,垃圾箱一满就会立刻预警,防止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仍向垃圾箱抛掷垃圾而导致垃圾满溢。
垃圾分类,这是一场持之以恒的全民攻坚战。设备再智慧,还要靠意识推动,以实现长效提质。
为了提升垃圾分类氛围,凯旋评比先行,致力于打造“美文化”,开展常态化培训、检查,平均每日对500余人进行入户培训、112人开展现场督导,为居民分类情况打分评星,并在楼道评比栏展示。
例如,景苑社区评比免检户15家,南肖埠社区评选五好家庭150户,景湖社区评选环保家庭80余户,激发居民分类热情,让人美、心美、环境美成为社区文化主流。
最温暖
银龄互助拉起幸福关爱线
这几年,王淦楣越来越能记清楚以前的事情,而有些事已经过去快一百年了。
他曾在唱苏州评弹的戏院里卖茶叶,在杭州食品加工厂剥花生,也曾在房管所里收房租。
时节如流,这位凯旋街道最长寿的老人,今年已107岁高龄。
凯旋可以说是整个江干区最“老”的街道了,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五分之一,老龄化程度高达32.54%;同时,从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龄来看,凯旋街道的平均年龄也最高,达71.13 岁。
像王淦楣这样年轻时历经世事沉浮,如今安于一隅的独居老人,凯旋街道还有很多。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凯旋街道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举措。
硬件设施上,早在2002年,凯旋就有了杭州市第一家公建民营的老人公寓——杭州市松龄苑老人公寓。其位于景湖公园内,图书室、棋牌室、阳光厨房、医疗室、康复训练室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松龄苑老人公寓进一步提升功能扩展改造。未来,将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家院互融”模式,为公寓内和周边老人提供全面又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软件服务上,“南肖埠陆号”姐妹帮扶团的大名家喻户晓。2011年,40多名志愿者一对一帮扶社区7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突出一个乐字,找到一个亲字,落实一个帮字,解决一个难字”。
由于在南肖埠社区成效很好,为了服务整个街道更多的老人,于是2014年,由姐妹帮扶团脱胎而来,“凯乐耆”互助公社成立了。
“‘凯乐耆’成立的初衷,正如其名,就是希望为凯旋街道的老人带去快乐。”社团组织“领头雁”蒋彩庭说。
这些年来,在“凯乐耆”的指导下,凯旋各社区助老服务队遍地开花。
高温送清凉,冬日送温暖,节日送慰问,生病送关怀,日常送服务,生日送快乐;一周一敲门、一月一相逢,志愿者们经常与老人相聚在一起,消除老人心中的寂寞,把欢乐和温暖带给需要帮助的独居、孤寡老人,让老人真切体会到“社区就是家”。
90多岁的倪雅招握着“结对姐妹”童妙仙的手,笑着表示感谢:“你们比子女还好!”
邻里帮则老无忧。
新凯旋,正走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