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校长,咱们这是到了山路吧。”5月15日,记者跟随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高中校长陈立群,一起前去苗寨家访。盘山公路蜿蜒向前,初夏草木葱茏,路过一个又一个苗寨,是大山深处的神秘风情。然而沿途不断闪现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醒目标语,又时刻提醒着来客:在这瑰丽面纱的下面,是贫困的现实。
“这哪是山路咯,这是大路。”陈立群笑了起来。副驾驶位置上,坐着高二学生邰秀兰。前几天学校开家长会,邰秀兰家里没人过来。问其原因,她只是低着头说姐姐没时间来。陈立群想了想,决定去她家了解了解情况。
陈立群在高考迎考动员会上讲话
来了杭州名校长 走出百名大学生
这是陈立群第三次来邰秀兰家,每次来他都会带上水果和几百元现金。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悬崖峭壁,记者下意识地抓住了车门上方的车把手。有个转弯处,陈立群得小心翼翼地倒几次车才能过去,他说,“真正的山路要从这里开始了。”
窄窄的道路只能勉强通过一辆车,路上还会时不时遇到塌方的土堆。“这里‘天无三日晴’,泥土喝饱了雨水就会塌”,陈立群说,来这里的三年,他已经跑了两三百个类似大山深处的苗寨做家访。“五万七千公里”,仪表盘上的数据写着他的奔波。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则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3月,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婉拒了某民办学校百万高薪的聘请,选择独自背起行囊走进黔东南大山,挑起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的担子。这是全县唯一一所高中,陈立群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忙的时候陈立群把烤红薯热一下就是一顿饭
初来乍到的陈立群,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所积弊已久的“乱校”:生源差、学风散、师资弱。新学期,教室里空出来60多套桌椅;早自习,一个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一位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全校师生吃饭,只有一口大锅烧菜,周围苍蝇乱飞……一位退休的杭州老校长能改变什么?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
不过,这位看起来文弱的校长,很快用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全校3000名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大力改善教师和学生餐住宿条件、制定出台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重塑课堂。陈立群把近40年的从教心得,毫无保留地融入台江民中。短短两个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邰秀兰中考602分,台江民中录取线414分。她的分数线足够上黔东南州州府凯里的学校,但她选择留在了台江,“我的初中老师说,台江民中来了一位杭州校长,把学校治理得很棒。在这里同样能考上好大学。”
2018年,这样一个贫困的县城破天荒走出了数百位大学生——台江民中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11年来,台江高考没有一个上600分,这一次“破纪录”达到8人。邰秀兰回忆说,那个暑假,隔壁寨子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陈校长和老师们带着录取通知书送上门,大红喜报高高贴在村寨的入口,鞭炮响起来,苗歌唱起来,比过节还热闹……
台江民中的450张喜报,送了整整一周。那段时间,苗寨里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也回来了:2018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而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
从一个人到一万人 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秀兰,最近换了数学老师吧,上课听得懂不?”陈立群一边开车,一边找邰秀兰聊天。邰秀兰点点头说,喜欢这位老师。
在台江民中,让邰秀兰感到学习充满乐趣的是,杭州来的支教老师课堂非常活跃。“我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看到了杭州的西湖,看到了浙江大学的样子。”
“同学们,今天,天特别蓝,阳光特别明媚。”下面的学生则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特别美!”这是浙大研究生支教团老师盛浙一堂课的开场。盛浙去年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后,就直奔台江支教。“今年下半年,我就要回去读研了。这一年,与其说付出不如说得到。我从陈校长身上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支教就是给大山的孩子一双眼睛,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盛浙回忆说,自己上的第一节课,不讲课本知识,而是给学生们讲杭州的历史文化和浙大的故事,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人生的目标。
在台江民中,有4位像盛浙这样的浙大研究生过来支教,还有10位杭州各个学校来的支教老师。陈立群不断争取让外面优秀教师分批来支教,也让本地教师在传帮带中迅速成长。
莫昌剑老师说起了这几年的变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让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讨论;过去老师们的心态是“我课堂教了,学生课堂学了”就万事大吉,现在必须是“课堂讲透了,学生学懂了”才算过关;学校的变化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出租车司机说不清校长的名字,但也知道“管得很严”;一些家长开始打听该不该把在外上学的孩子转回这个有“著名校长”的学校……
陈立群感觉,时间有限,第一步走出成效了,紧接着第二步就得给贫困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
去年,贵州省教育厅还以陈立群之名成立了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为的是更好发挥名校长在教育脱贫、学校管理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一个更好适应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校长培养机制。陈立群则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目前已经作报告开讲座60多场,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万人。
做校长那样的人 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
一间塌了一半的吊脚楼,手指碰一碰漆黑腐朽的木板,碎屑就会不停地往下掉。到了邰秀兰的家,陈立群感叹说,寒假来时,这边还没塌方呢,“以后可不能再住回来了,就跟着校长和老师们吧。”
寨子里很安静,连风吹着几棵大枫树的声音都听得见。邰秀兰3岁时就成了孤儿。11岁时抚养她的奶奶也去世了。本来还有一个大她4岁的堂姐带着,今年堂姐也嫁人了。“我以前听人说,我妈很会刺绣,她绣的苗绣是寨子里最好看的。她也很会唱苗歌。”邰秀兰拿出了那张她一直保留着的妈妈的旧照片,“我和妈妈长得好像。”说完,她就止不住地落泪了。陈立群赶紧拍拍她的肩膀,“那你要把妈妈的照片好好留着咯。没事没事,校长管你,管你到大学毕业。”
每次家访,都让陈立群内心有种块垒难消的沉重:贫困磨砺出这群孩子的刻苦和隐忍,却也造就了他们极其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陈立群说,苗族同胞历史上几经迁徙,大山曾是他们家园的安全屏障,如今却成了阻隔他们连通外界的障碍。虽然村村通了公路,但山高路险。而更让他焦虑不安的还有另一座横亘在人们心里的“大山”——如何在贫困欠发达地区重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陈立群觉得,关爱始终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他必须要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意义。
陈立群在学生所在村庄做家访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站出来去做些工作。”陈立群说,他的初心就是安安静静地做个校长,帮助更多像邰秀兰这样的孩子。
“陈校长千里迢迢过来帮助我们,身为苗乡的人,我更有责任让我的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邰秀兰说,如果学有所成,她要回来建设家乡,成为一个像校长一样伟大的人。
暮色四合,远方的延绵群山留下一片雄浑剪影。山脚下的台江民中,灯火通明。结束家访回到学校,陈立群站在教学楼门口对记者挥挥手,转身又去教室看学生们自习。
这一天,距离2019年高考只有23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