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灯就装上了,这个党支部轮值管用。”这两天,朝晖四区50幢1单元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楼道保安大门前多出了一盏夜灯。每天下班回家时,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摸黑找不着开门的钥匙了。 去年年底,朝晖四区50幢实施庭院改善装起了楼道保安门。可不久居民们就发现,大门一装防盗的功能强了,但人走到保安门前还“触动”不了楼道里的灯,因此,夜里站在门外想从信箱取个报纸,或是摸个钥匙开门都得摸黑进行。前段时间,有老人还因为找错钥匙,结果钥匙卡断在锁里。 3月下旬,50幢1单元的居民们找到了社区,正在那儿轮值的楼道党支部书记宫润本接待他们。“虽然不是我们自己楼道里的事,但既然是我轮值,我就一定管好。”宫润本在与社区商量后,立即联系了他的支部委员、曾做过电工活儿的冯凯诚。几天时间里,他们自己掏钱,买来了灯、线,为一单元的居民们在保安门外拉出了一盏照明灯。这些天,他们俩又着手为50幢剩余的2、3单元也装上这样的灯。 “楼道党支部轮值制”,是朝晖街道去年试点、今年正式铺开的一项新工作。它以社区为单位,由每个社区内的各楼道党支部成员轮流到社区值班,参与、协助、监督社区工作。为居民楼装灯,只是轮值制推行以来解决的众多事情中的一件小事。在最早试点的大木桥社区,记者看到活页式的《楼道党支部轮值日记》已经积起了厚厚的一本,每周居民们反映的问题、解决情况和结果,都清楚地记录在案:社区居民反映的停车难,在楼道党支部的积极协调下腾出空位得到缓解;公共管道漏水自来水面临停水,楼道党支部在社区的帮助下与自来水公司联系补清欠款,解除了停水警报;流动人口多居民希望增设公厕,楼道轮值党支部与社区多方呼吁,终于在朝晖公园建成……一张张、一页页,日记上记的都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让居民们看到了社区的工作并给予理解,也因为有了这群热情的楼道党支部党员,居民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记者手记—— 采访朝晖街道的“楼道党支部轮值制”,让记者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居委会干部。那时候大多数居民都是“单位人”,啥事都由单位管着,归口社区管理的人和事远不如现在来得多而繁杂。居委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就是调解一下邻里关系,为那些少部分“无单位”的人呼吁、奔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单位人”渐渐向“社会人”转变,越来越多的事归口到社区里。社区尽管仍是一个自治组织,却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机关化”、“政府化”倾向,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任务,包括生老病死、就业劳动保障,甚至是法律援助等等。小小的社区,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来参与进来。 于是像“楼道党支部轮值”这样的新型组织项目出现了。他们和老居委会的干部一样,都是热心的退休老人,他们既是社区工作的提问者,又是解题者;既是权利人又是服务员。他们成为社区的触角,扩大了社区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社会人”感受到温暖,更多的“社会事”都能及时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