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多渠道探索养老模式 |
打造杭城“金晖”生活样本 |
2009-03-18 |
“建设2000张床位以上的市级养老机构;实施残疾人康复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养老服务的健全与完善,作为我市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了2009年度政府为民重点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地区现有老年人口99.38万,区域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于预测的全国2015年水平;到2030年,杭州老龄化比例将达到35%。而与此同时,随着“子一代”单独立户现象趋于普遍,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47%的老人在空巢来临时,开始担心“往后”的生活不能自理或生病时无人照料。
如何才能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最近,浙江省社会化养老服务先进区评选揭晓,我市下城区榜上有名。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区通过实施“365金晖行动”,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成功打造出了杭城百姓晚年生活的幸福样本。
实施“五金”工程 居家养老有保障
家住天水街道的退休教师沈明珍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总少不了要提起“小于”:“平时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帮忙就不提了。我们老人没了老伴,有时想买件衣服,就算商场再近,也总是迈不开这个步子。自从小于来后,只要我说一声,她就会马上腾出时间陪我去百货大楼,就像女儿一样贴心……”沈明珍嘴里的“小于”,其实是和她结对的助老服务员于淑贞。每天于淑贞都会上门探望老人,关心老人的身体,看看她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近两年来,一项被称为“金管家”的行动在下城区各街道逐渐推广:独居、孤寡老人由社区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老人上门进行探视,把探视情况及时反馈给老人家属。一个助老服务员一般结对几个老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和老人见一面、记一笔,及时为老人提供帮助。
而事实上,类似“金管家”这样,各种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为老服务在下城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并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作“五金工程”。即“金灵通”:为老年人家庭免费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并提供相应服务;“金保健”:配备家庭责任医生,签订保健合同,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需求,上门提供免费全科医疗保健服务;“金管家”:全区开发200个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按每5位老人配备一位助老员的标准,提供免费居家生活照料服务;“金筷子”: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家老年食堂,提供就近就便、优惠优质送餐等服务;“金港湾”: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托老所,采用日托、周托、月托、季托、年托等方式,直接服务老人。
自从“五金工程”在下城区各街道普及后,时常可以听到老人们的感叹:“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想到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据悉,2008年,该区共为767户老年人家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为961名老人配有家庭责任医生,落实了141名社区助老员,新建老年食堂、托老所各8家,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亲情化的关怀和服务。
做强机构养老体系 给孤残老人一个家
今年56岁的金荷花,因患有智力残疾,自小靠母亲照料长大。然而,这两年老妈妈逐渐衰老,对女儿的照料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去年8月,下城区投资650万元兴建的北景园老人公寓正式启用,金荷花成为首批托养的重度残疾人,这里不仅饮食起居有专人护理,还能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短短三个月后,当金荷花的老妈妈再次来看女儿的时候,发现女儿比在家时更精神了,特别是她还惊喜地听到了女儿对她喊出了第一声“妈妈”。她激动地对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说:“那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到她叫妈妈。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作为一个老年福利机构,北景园老人公寓集中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该公寓成立8个月来,已入驻老人61位,其中三分之二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养护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在老人公寓的办公室里,7面家属送来的大红锦旗格外惹眼,其中一面写着“抚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片”……
据悉,今年起北景园老人公寓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与下城区各街道、社区养老院、托老所加强联系,承担起培训和指导的职责,确保全区“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