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萧山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27%,农村道路通车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普遍拥有“四金”。然而,在2007年初依然存在着58个欠发达村。如何脱贫致富,这牵动着各方的神经,更成为区人大代表们心中的痛。
心中有梦 何时不再“欠发达”
2007年初,萧山区换届后的第一次人代会上,屠世恩、高建飞等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加大对欠发达村的扶持力度、强化“造血”功能、帮助脱贫致富方面的议案建议多达16件。
高建飞代表作了深入的调查,他忧心忡忡地说:“2006年底58个欠发达村村均集体可分配收入为19.74万元,有18个村的年可分配收入低于10万元,最低的进化镇新江村,村年收入只有0.6万元。村级常规性支出村均26.78万元,收不抵支情况严重。”
来自农村第一线的屠世恩代表说出另一番景象。“部分欠发达村的村级负债过重进一步制约了村级经济的良性发展,58个欠发达村村均累计债务124.65万元,最多的村债务达560.13万元(所前镇山联村),其中有26个村的债务超过100万元,其偿债能力极为脆弱。”
其他代表们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关于加强欠发达村农业生产指导,促进农民增收”等建议,希望能让欠发达村摆脱贫困源头,真正富裕起来。在2008年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孙益明代表提出“关于增强欠发达村造血功能,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在2010年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孙翔代表提出“关于设立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救助基金的建议”,建议政府能制定政策,解决贫困农民的基本住宿问题。
代表们说,让全区欠发达村能经过几年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就像一个美好的梦想。梦,很美好,实现起来难度却很大。但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怀揣这个美梦,怎么能忍心放下呢?
监督为民 点点滴滴总关情
如何让人大代表们的梦想成真,“铁肩担道义”,区人大常委会责无旁贷。
2007年萧山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区人大常委会将加大对欠发达村扶持力度的此类建议列为本届重点督办建议。
当年,常委会着重把促进欠发达村农民增收和强化“造血”功能作为监督重点,推动区政府出台了农转用土地指标8%用于巩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扶持政策,为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建立村级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年多来,共安排村级经济发展用地640亩。2007年有7个村利用39亩土地建造标准厂房,每年为其增加综合收益380万元;另有24个村112亩指标均采取土地租赁形式进行出租,为其增加经济收入159.5万元。从2008年开始采取“强村出钱、弱村出指标、折股分红”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了用地指标的最大效益,欠发达村平均每年获得214万元的经济收入。
2008年,区人大常委会再出重拳。多次组织在萧的各级人大代表视察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到一些欠发达村进行视察,了解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脱贫致富的举措。同时,常委会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制定并先后两次调整政策,建立大病救助机制,逐步提高筹资额度和报销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009年,针对已经出台大量扶持政策的情况,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扶农政策操作盲点、提升欠发达村创新能力等新意见,要求区政府予以贯彻落实。
同时,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身体力行,每人分别结对两到三个欠发达村,定期到村里实地调研,随时关注结对村脱贫致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帮助结对村找准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总体构想进行研究探讨。
2010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还向常委会领导结对的欠发达村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更深入地了解欠发达村及农户的实际状况,为更好地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提供帮助。
春华秋实 弱村旧貌换新颜
人大不遗余力监督,政府负重前行。回首三年多来脱贫致富之路,硕果累累。
由部分区级政府部门牵头、区级百强企业组成帮扶集团,对全区58个经济欠发达村实施集团式帮扶。共计到位帮扶资金7883万元,帮助欠发达村实施项目385个。通过努力,58个欠发达村集体可分配收入从2006年的1144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4355万元;全部欠发达村年可分配收入均达到或超过了30万元。
三年来,区政府用于欠发达村基础建设的资金达1.65亿元,不少欠发达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的改善也进一步影响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成绩虽然喜人,但区人大常委会并不满足。代表的美梦不成真,人大绝不收兵。2009年末,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监督,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杭州市人大系统内的首个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对欠发达村脱贫致富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监督推进。
虽然萧山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首位,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尤其是一些欠发达村的基础仍不稳固。为此,2010年,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强化对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监督,并围绕服务“三农”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监督。
在人大的持续监督下,萧山的欠发达村脱贫之路越走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