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下城:全面深化“春风常驻”帮扶救助机制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4日 浏览量:1348 次
深化春风常驻帮扶机制
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品质
 
 中共下城区委  下城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下城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城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推出并全面深化“春风常驻”帮扶救助机制。按照“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积极探索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临时救助为补充,优惠政策相配套、社区基层组织为依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制度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党政主导,始终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加以部署
     区委、区政府不仅把推进社会救助工作、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也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探索形成了“三大帮扶网络联建、四级救助对象联帮、五项救助机制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承载能力。
      一是救助网络全覆盖。全区建立统一管理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民政、财政、劳动等部门为成员的“春风常驻”帮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积极推动建立党政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救助机制。充分发挥区帮扶救助中心、街道帮扶救助站以及社区帮扶救助室的三级帮扶救助平台的作用,使各级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各项帮扶救助政策措施得到全面及时的落实。
     二是救助政策全覆盖。2007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春风常驻”四十条帮扶新政,并每年完善深化。面向各类困难群体实施生活、就业、就医、就学、康复、计生、司法等七项帮扶举措,推行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长效救助与临时救助、常规救助与结对救助、资金救助与实物救助、物质救助和精神救助等五项联动救助机制,形成全民共享的社会救助政策。定期编印《帮扶救助便民利民生活手册》发放至全区10万户家庭,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完善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确保政策效益最大化。
     三是救助人群全覆盖。在以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外来人员为重点救助对象的基础上,凡辖区户籍的居民或区级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市级延伸机构在职职工家庭,三年内慈善捐款总额在30万元以上的下城区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家庭,区纳税企业的工会会员均可享受相关帮扶救助。至此,帮扶救助政策惠及全区全体居民。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首位
     区委、区政府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从实际出发,把实事求是的情况问题分析作为基础和依据,把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困难家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区别对待,有效地增强救助质量,提升救助效果。
     一是以物质财富带动幸福指数,全面实施“1+X”亮居工程区委、区政府在2007年面向市级救助圈的残疾人家庭实施基础装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面向全区低保、困难家庭全面推广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1+X亮居工程,在免费进行每平方200元基础装修的基础上,再配送总额为5000元的基本家具和家电。当年共投入资金930余万元,分别为297户和1389户困难家庭实施装修和配置家具、家电,困难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受到百姓舆论好评。
     二是以重点带动全面,切实深化五金助老服务。区委、区政府每年落实200万元居家养老专项资金,为区级重点服务老人提供“金灵通、金保健、金管家、金筷子、金港湾”五大项目,已为3787户老年人家庭安装求救救助呼叫器、新建老年食堂8家、为961名老人配备家庭责任医生、由171名社区助老员落实每天上门见一面、记一笔、查一次、做一件的“四个一”日常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亲情化的关怀和服务。
      三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力优化创业环境。区委、区政府每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连续推出深化就业再就业新政,用于解决困难人员再就业的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34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580万元。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推进失业人员创业服务园和大学生创业服务园建设。设立创业带动就业特别贡献奖,鼓励企、事业等单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加大边缘困难群体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力度,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服务进楼宇试点工作,不断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四是以共享带动服务,有效提升助残服务水平。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开展 “百万资金扶贫困”、“百万资金促就业”、“百万资金助康复”的“三百万工程”,全面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改善残疾人服务硬件设施条件,建成并启用4000余平方米的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工程,建成全省首个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公寓,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被群众形象地誉为“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片”。
     五是以先富带动后富,平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区委、区政府早在2005年就明确,将各项帮扶政策平等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对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属于街道、社区工会会员的外来务工人员,因自然灾害、突发性事故造成身体伤残或家庭财产严重损失等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可申领“春风卡”,享受区级救助圈的生活、就医、就业、就学等各类救助政策,并在慈善爱心家园享受每年500个点的日常生活物资援助。
     三、坚持优势带动,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深化春风常驻活动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弱势群体生活在社区,各类需求、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暴露在社区。社区既是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社会救助赖以生存发展的坚实平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我区社区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的优势,以社区为基础平台深化春风常驻帮扶救助工作。
     一是依托居民自治组织,建立预警机制。全区构建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楼宇、单元等三级居民自治组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困难群众预警机制,健全民情信息平台。全区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楼道党支部书记、楼宇居民自治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和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长等组成的9340名联络、宣传、服务网络人员,辅以84287名注册志愿者结对式、项目化的参与方式,使各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救助政策措施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
     二是依托经验模式,形成救助合力。经过30年的实践,全区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五力合一、五型并举、三评互动”的和谐社区建设经验模式;2008年,我区适时将原有相对松散、独立的各部门帮扶工作与社区为民服务体系进行资源最大化整合,提炼形成了六必访、六必到、八必报、十条为民服务线为核心内容的“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通过扎实有效的社区工作,进一步整合好参与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形成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合力,从根本上缓解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三是依托专业方法,促进人际和谐。全区积极引进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救助工作,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资格考试,掌握并运用社会专业知识,面向困难群众开展个案化服务,实行“前台受理、后台追踪、全程服务、全员考评”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全面提高社区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使居住在社区内的困难群体与富裕群体、失业人员和在职人员、老年人和青年人、残疾人和健全人、外地人和本地人友爱团结、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创新作为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区委、区政府十分注重创新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探索、在创新中不断提炼升华。
     一是注重机制创新。率先在全市建立并实施“春风常驻”这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提出实现辖区内的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提出按需分类帮扶机制,针对需求单一、多种身份及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群体,分别提供“点餐式”、“套餐式”和“加餐式”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
     二是注重政策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春风常驻提升困难群体生活品质的若干规定》,在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七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等,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创新慈善爱心家园、慈善救助项目等冠名权开放政策,多形式、广渠道灵活吸纳社会资金,扩大慈善救助力度。
     三是注重管理创新。率先形成在社区党委、楼道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等三级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形成覆盖到人的救助信息网络;率先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五级联络服务新机制,把帮扶的触角延伸至楼道,帮助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总结我区近十年开展“春风常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践与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制,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品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政治责任。特别是当前,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的宏观形势,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市委、市政府的贯彻落实意见等重大的历史任务,面对保障居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等迫切的现实需要,我们更要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将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常抓不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落实民主民生战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当办的事情办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及时送到人民群众手中,为协调发展、和谐稳定提供重要基础保证。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