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西湖:让“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洒到每一户困难家庭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8日 浏览量:955 次
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洒到每一户困难家庭
——灵隐街道“4+1”扶贫帮困工程总结与启示
              
    8年前,为打造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杭州模式”,我市启动了“春风行动”。8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春风行动”帮扶救助的对象不断扩大、政策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创新、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春风行动”从 “一阵风”变成“四季风”,从“送阵温”变成“送恒温”,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措施一年比一年实,效果一年比一年好。西湖区灵隐街道的扶贫帮困“4+1”工程就是全市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杭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灵隐街道辖东山弄、浙大求是、曙光、庆丰、玉泉、黄龙等7个社区,面积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万人。近年来,该街道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活品质之城”总体目标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为老年人送服务、为困难家庭送温暖、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培训、为残疾人家庭送岗位和建立扶贫帮困基金“4+1”扶贫帮困工程,为困难群体构筑了全方位的帮扶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实施金夕工程,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灵隐街道针对辖区7795名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815人),积极推进“金夕工程”,构筑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志愿者服务、文娱服务4大助老服务网络,着力打造“家门口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圈”,使社区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一是构筑生活服务网。由街道、区民政局和辖区共建单位共同出资近30万元,开办东山弄夕阳红老年食堂,受益老年人达到5000多人。食堂归东山弄社区所有,委托浙江大学留学生餐厅统一经营,推出的菜肴品种有60种之多,并根据季节变化和老年人的需求经常变化,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免费送餐上门。社区为加强食堂管理,专门在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成员中挑选了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了监管组,从日常卫生、饭菜质量和价格、服务态度等3个方面对食堂经营进行监督检查,每2个月召开一次经营者、监管组成员及部分老年人参加的考核会议,将督查结果及居民的意见建议向经营者进行反馈,推进整改。东山弄社区向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夕阳红膳厅就餐优惠卡”,凭卡享受8.5折优惠,截至目前已发放优惠卡871张,其他社区的老年人凭老年证享受9折优惠,困难家庭凭有关证件享受8折优惠。开办一年来,已累计接待12000多人次就餐。
    二是构筑健康服务网。面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局面,灵隐街道积极开展电子保姆服务,为辖区600余户老年人家庭统一安装了援通呼叫器。援通呼叫器的注册费128元,年使用费78元。按照西湖区的有关规定:西湖区60岁以上的孤寡、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残疾、高龄(80岁以上)、独居等五类老人,如需安装援通呼叫器,注册费统一由区财政承担,服务券发放对象的呼叫器年使用费由区居家养老专项资金支出;“四级救助圈”外的独居、残疾、高龄(80岁以上)、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老人,呼叫器年使用费由街道和个人各承担50%。2007年,灵隐街道为辖区内老年人安装援通呼叫器共支出24297元。截至目前,呼叫中心已接收辖区内老年人求助求救呼叫1889次,成功挽救了3名老年人的生命。老年人纷纷表示,街道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电子保姆”。
    三是构筑志愿服务网。街道针对128名空巢老人,积极开展“关注空巢老人——守望工程”活动,组建志愿服务者队伍,与辖区内空巢老年人进行结对服务。目前,街道现已组建由高校大学生、社区热心人士以及灵隐街道的机关社区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12支,共有180名志愿者与老年人结对。志愿者每周看望结对老年人一次,并为老年人提供陪聊、散步、读报、帮助打扫卫生等日常服务,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志愿者上门帮助解决。逢年过节、老人过生日,街道、社区、志愿者还会组织别开生面的各类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守望工程”启动仪式上,任璇英老人非常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是最好的礼物。”截至目前,志愿者共为老年人提供5300人次的服务。活动受到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四是构筑文娱服务网。街道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积极开展茶话会、喜看杭城新变化、登山等休闲活动,并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相继成立了老年京剧苑、木兰拳队、太极拳协会等85个文化团队,参与老年人达到2600人。
    2、实施温暖工程,提升困难家庭的生活品质
    街道针对91户“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以及因特殊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积极开展为困难家庭送温暖活动,建立健全困难群众的动态脱困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四联机制。由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和各科室分别联系一个社区,社区各支部委员分别联系一个楼组,辖区共建单位分别联系一户困难家庭,每个党员分别联系一个困难群众,辖区范围内的各个楼道都设立了“民情信箱”,建立起了“民生知情网”,对困难家庭实行一系列的动态跟踪服务,努力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实现了结对帮扶率100%目标。
    二是建立一户一策机制。针对每户困难家庭不同的致困原因、不同的经济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同的心理情绪,街道和社区建立了“一户一策”的机制,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远近兼顾、动态服务”的原则,不仅千方百计帮助困难家庭解决近期、当前的主要困难,而且还根据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帮助困难家庭解决长远的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精神慰藉等问题,努力做到“帮扶一个,解决一个”,实现困难家庭动态脱困。
    三是不断延伸慈善家园互助功能。街道累计投入资金16万元,在共建单位西湖区电信分局的支持下,建立了“慈善家园”,按需求做好商品采购,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物资捐赠,定期向辖区困难家庭开放。困难家庭凭“春风卡”在慈善家园内领取急需用品。同时,街道建立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志愿者便民服务项目资源库,设立代购、看病陪护、保健按摩、电脑维护、法律咨询等20多个项目,群众只要拨打服务电话,就可以享受便民服务,实现了由最初提供基本日常生活物品,到提供就业、医疗、法律、家电维修、家教服务、志愿服务等非物质的扶持延伸。
    3、实施再就业工程,提升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品质
    目前,灵隐街道共有失业人员547名。街道高度重视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先后组织585人次的失业人员适应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307人通过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考试。近两年来,累计实现再就业171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73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消除。
    一是摸清底数。通过社保五险库查询、电话联系,楼道组长、企退联络员、志愿者入户走访等途径进行梳理,了解劳动年龄段人员的就业情况,对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做到“四清”,即人员底细清、家庭情况清、就业愿望清、培训意愿清。同时规范建立“六台帐、一档案”。“六台帐”即组织建设台帐、实有失业人员台帐、“4050”人员台帐、零就业家庭台帐、访谈台帐、推荐就业和组织培训台帐。“一档案”即建立了失业人员跟踪服务档案,进一步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基地。街道落实资金1万多元,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街道社区培训基地”,占地2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200人参加培训。基地根据失业人员就业岗位需求及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有机整合适应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内容,面向失业人员开办了中式面点、养老护理员、营养配餐员、计算机保卫员等培训课程,分别邀请杭州轻工技校、杭州湖边专修学校、杭州明珠职业培训学校、世贸君澜大饭店等校企专家现场授课。到目前,共组织560人次参加适应性培训、技能培训,25人次参加创业培训,有307人通过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考试。
    三是开掘渠道。街道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网,签订提供岗位协议,大力开发新增就业岗位,开展“岗位进社区,服务进家门”活动。不定期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在家门口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现场招聘会、社区小型招聘会,两年来共推出岗位2903个,累计实现再就业1713人。
    4、实施关爱工程,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街道关心关爱辖区内395名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把残疾人康复、培训、扶贫、就业作为救助内容,积极开展“五进家门”助残活动,落实残障人士就业服务“零遗漏”措施,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目前已实现成功就业148人,就业率达到92.5%。
    一是开展五进家门助残活动。该活动以重度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双残以上家庭的残疾人作为帮扶对象,实行五项帮扶进家门:①家政服务进家门,每年每户家庭发放300元家政服务券。②康复医疗进家门,在西湖区区级医院就医实行“三免三减半”,三免即免门诊挂号费、免门诊诊疗费、免门诊注射费;三减半即减半收取急诊观察床位费、减半收取心电图检查费、减半收取X射线透视费,同时,每人每年可凭发票、康复医疗卡、残疾证到街道报销医药费500元。③文化教育进家门,对辖区内每户残疾人家庭发放一部收音机、每年订阅钱江晚报或都市快报一份,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残疾人家庭的子女进行学习辅导。④无障碍设施进家门,对辖区内重度残疾人赠送餐边桌,肢体残疾赠送沐浴椅。⑤心理抚慰进家门,对重度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组织心理辅导志愿者定期上门进行心理疏导。
    二是多措并举安置就业。街道坚持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残疾人就业。①实行推荐就业,针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认真做好求职登记和推介服务工作,通过举办小型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等形式,鼓励辖区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如省化工研究院就已安置4名残疾人就业。②实行网上就业,针对不能出家门的重度肢体残疾人,街道积极探索网上开店就业的新路子,组织残疾人开展网上开店技能培训,目前已有2名残疾人实现了居家网上就业。如浙大求是社区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游林冰接受了淘宝网“魔豆工程”培训,成功实现了网上就业,每月有较为稳定的营业收入,并带动全国各地的残疾人网上就业,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报道。③实行特殊就业,针对精残和智残人员,灵隐街道投入10余万元,对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基地(工疗站)进行全面整修,购置了视听、康复器材等相关硬件设备,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使残疾人通过劳动得到了有效的康复锻炼,并且使他们劳有所得,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④实行帮扶就业,针对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就业能力残疾人,街道动员辖区内各界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为残疾人献爱心、送岗位。目前,已有7名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与索菲特大酒店等企业签定了帮扶结对协议,由结对企业每月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交缴纳“三金”。
    5、建立扶贫帮困基金,全面覆盖困难群体
    为了确保扶贫帮困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全面覆盖各类困难群体,灵隐街道于2008年5月建立了“扶贫帮困基金”,基金按照“社会参与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资金以街道范围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及个人捐款、其他社会捐赠为主要来源,街道财政每年给予一定补助。凡户口在灵隐街道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因疾病、残疾、就医、求学、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造成特殊困难的,均可申请帮扶救助资金,救助标准由街道根据困难家庭致困实际情况确定。基金的财务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在街道财务中心专门设立帮扶救助资金科目,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年底公布资金的使用和收支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目前该基金已累计达到60.6万元,成为街道困难群体的应急救助基金。成立以来,已先后为庆丰社区恶性间质瘤患者徐根美发放了专项救助资金8.42万元,为求是社区低保家庭白血病患者王彩萍发放了医疗救助和各项补助14万元,为低保户肺癌患者冯传富筹集了救助资金5万余元,为他们雪中送炭,缓解了燃眉之急,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主要启示
    在扶贫帮困工作中,灵隐街道注重把解决眼前短期困难与立足根本解决长远困难双管齐下,输血与造血并举,共建与共享结合,营造了和谐共融的发展氛围,确保了辖区内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灵隐街道“4+1”工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启示一: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必须采取贴身帮扶贴心帮扶
    面对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灵隐街道并没有停留在申请困难补助、发放慰问品等常规性的帮扶工作层面,而是不断扩大帮扶工作的内容和覆盖面,建立起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针对困难人群、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动员多方资源,做到主动帮扶、深化帮扶和全方位、全过程帮扶,切实提高了扶贫帮困的有效性。庆丰社区与女儿相依为命的丛丽香,女儿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后,生活一度陷入绝望,家庭也陷入困境。街道和社区得知后,马上深入了解情况,研究帮扶办法,一方面安排人员照顾从丽香的身体、安慰她的情绪、帮助她料理女儿后事,另一方面积极与市交警支队联系协调,帮助她获得40万元赔偿款,同时还为她向西湖区慈善总会申请了1万元补助金,市交警支队也向丛丽香送去了3万元补助金。事后,丛丽香给街道写了一封言真意切的信,向社区送了一面锦旗,表达了她对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感谢。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困难群众个体及其所面对的困难差异性都很大,生活的需求也不一样,帮扶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要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困难、提升生活品质,就必须采取贴身帮扶贴心帮扶,贴近群众、走进群众,走到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家里,摸清具体的情况,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有效方法,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
    启示二: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必须兼顾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
    灵隐街道在扶贫帮困工作中,不仅注重发放救助金、提供就业岗位、开办老年食堂等物质方面的“硬帮扶”,还十分注重做好提高生活能力和就业技能、心理咨询和保健等精神方面的“软帮扶”,街道将“慈善家园”的互助功能从物质帮扶延伸到了医疗、法律、家教等非物质的帮扶,增强了困难家庭的“造血功能”,使他们在受助时也感受到尊重和关怀。一些受助的困难家庭和人员,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反馈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如东山弄社区的汪德芬家庭,在基本生活和医疗得到保障之后,一再表示要退出低保家庭,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家庭。如浙大求是社区的游林冰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学会了制作丝网花、制作网页,实现了在淘宝网上创业,有了较为稳定的营业收入,是街道社区和淘宝网以及更多不相识的人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为了回馈社会,游林冰和5位截瘫患者共同建立了公益性截瘫网站——“站起来网站”,为广大截瘫患者提供截瘫方面的新闻、知识、医疗信息、交流平台、残疾人就业和救助,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重新“站起来”。
    受助者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帮扶之后,精神慰籍等方面的软帮扶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鼓励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坚定生活的信心,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帮扶的效果。扶贫帮困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生存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上,应该兼顾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兼顾硬帮扶软帮扶,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帮助困难人员实现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
    启示三: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
    在灵隐街道,社区处在扶贫帮困工作的第一线,承担了大量具体的工作。灵隐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在扶贫帮困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构筑一张社区“民生知情网”,建立了与困难家庭结对等具体的帮扶体制,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要求,要求社区工作者富有一颗“爱心、真心、恒心”,工作中主动多问一句、多想一点、多做一些,全心全意的、千方百计地帮助困难家庭解决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街道社区还十分注重发挥楼道党支部、广大党员以及居民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作用,如东山弄社区的每个楼道党支部都建立了帮扶基金,形成了全民、自发、互助的良好帮扶氛围。社区还采取了许多人性化的温馨的工作方法,比如浙大求是社区帮助空巢老人过生日,不仅为老人送上鲜花和蛋糕,而且还组织老年朋友一起为老人过生日,更是千方百计地与老人在外地、国外的子女取得联系,把他们祝福的声音和视频刻录成光盘放给老人看(听)。老人们都非常高兴,对社区表示感激,纷纷走出家门,积极参加“邻居节”等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广大市民的“娘家”,也是党在城市的工作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各项扶贫帮困政策和工作的执行者。社区帮扶工作成效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帮扶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各种有效的、温馨的帮扶办法,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的种种困难,打造和谐、互助、包容、友爱社区共同体,进一步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启示四: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必须充分发动各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灵隐街道在扶贫帮困工作中积极发动辖区共建单位和志愿者等各界社会力量的参与。广大共建单位不仅为街道社区的帮扶工作捐赠资金,还依托各自单位的特点,从不同方面提供活动场地、培训师资、就业机会等资源。比如,山外山餐馆已连续5年为街道四类群体举办“和谐灵隐”新春团拜会,黄龙体育中心每年为街道黄龙健身节提供场地,世贸饭店则为街道社区培训基地提供师资力量等等。街道与浙江大学团委签订了志愿者服务的长期合作协议,以浙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街道范围内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上门服务,比如法律咨询、家电维修、家教服务等,“关注空巢老人——守望工程”活动也是以志愿者服务队为主开展的。街道社区还组织社区内有特长的热心人士建立了服务,如成立了由浙江医院家属院12位退休医生组成的“医疗志愿服务队”,每周1、3、5上午免费为社区居民坐诊,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为表彰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共建单位与个人,街道每年召开“先进共建表彰会”,表彰20家先进共建单位和20位先进共建个人,营造了良好的共建氛围。
    要更好地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除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外,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必须充分发挥辖区共建单位、志愿者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在内的各界社会力量在帮扶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帮扶救助活动,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良好工作氛围。目前,要把“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万户城乡困难家庭”作为“春风行动”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通过“一对一”帮扶来解决困难家庭的特殊困难。同时,也要注重荣誉机制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的作用,开展多个层面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奖励活动,通过树碑、刻石、表彰等多种形式,主要从社会认同、社会地位等精神价值层面给予肯定和激励。
    启示五: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必须注重制度规范与机制建设。
    灵隐街道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高度,把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列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主题活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并制订了《灵隐街道社区帮扶救助工作考核标准》,要求各社区在四类群体的帮扶工作中做到“发现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保证了街道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了帮扶工作的领导保障。街道承诺,每年用于改善民生的经费保证不低于当年财政可用资金的20%,近年来对民生改善事业的投入已将近1000万元,加强了帮扶工作的资金保障。街道十分注重扶贫帮困“4+1”工程的规范化运作,对帮扶救助基金、慈善互助家园、老年食堂等民生项目建立了一整套运作程序,加强了帮扶工作的制度保障。如在帮扶救助基金的运作上,该街道把帮扶救助经费纳入街道财政,专人负责,建立和制定了《灵隐街道帮扶救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对资金来源、资金筹集、使用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方法、审批程序、资金管理六个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保证和推动了帮扶救助工作的规范进行。
    街道社区是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要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中,进一步健全扶贫帮困工作的体制机制,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的高度,认真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目标,加大投入,制定政策,狠抓落实。要确保扶贫帮困工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房做事,千方百计确保困难家庭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力气提升困难家庭的生活品质。
    阳光普照,爱满人间,困难家庭也洋溢幸福。这是“生活品质之城”的一种生动描述。
 
 
 
                                                                                                         市委政研室
                                                                                                    2008年10月24日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