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下城区每年投入近3000万帮扶残疾人群体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8日 浏览量:310 次
    “涛涛加油!”在下城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暨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的康复室里,一个小男孩脚穿着特制的湖蓝色“战靴”, 两只小手紧紧地抓着梯背椅,身体像小鸭子一样左摇右摆,努力保持着平衡,最终成功地站了起来。涛涛成为该区推出0到6岁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政策以来的第一位使用免费抢救性康复器械的“小小尝鲜者”。

     涛涛今年4岁,是德胜东村社区的一名先天性脑瘫儿童。由于身体功能的障碍和活动的限制,他不能和同龄儿童去奔跑玩耍,失去了幸福的童年。今年9月,区残联、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为涛涛量身定制了一副价值约5000元的膝踝矫形器,帮他更好地实施关节矫形康复,从而实现了从“坐”到“站”的跨越。

     涛涛的故事并不是下城区残疾人中的个例。从2006年开始,下城区已经连续四年实施“百万康复设施进家庭”工程。在为残疾人家庭、社区康复室配送康复器材一万余件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制定并实施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家庭无障碍设施的适配计划,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对象,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人性化服务。2008年,下城区又建立全省首家“中途之家”,在拓展康复工作内涵的同时,做深、做细基础工作,打造规范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康复工作特色,构建广覆盖、长效性的社区康复求助平台,确保残疾人有意愿康复,有能力康复,提前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实施阳光康复工程,确保残疾人“病有所医”,只是下城区为残疾人群体专门打造的“阳光系列工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下城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实施阳光教育工程,确保残疾人“学有所教”;通过实施阳光就业工程,确保残疾人“劳有所得”;通过实施阳光亮居工程,确保残疾人“住有所居”;通过实施阳光托(安)养工程,确保重度残疾人“老有所养”;通过实施阳光帮扶工程,确保残疾人“困有所帮”。区财政每年投入近3000万资金,专项用于帮扶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类弱势群体。残疾人在享受各类普惠政策外,还享受法律援助、康复训练、就学补助、就业扶持、生活救助等各种专属特惠政策。如今,下城区已经基本实现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帮的目标,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人群体也过上了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

分享
搜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