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今年4岁,是德胜东村社区的一名先天性脑瘫儿童。由于身体功能的障碍和活动的限制,他不能和同龄儿童去奔跑玩耍,失去了幸福的童年。今年9月,区残联、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为涛涛量身定制了一副价值约5000元的膝踝矫形器,帮他更好地实施关节矫形康复,从而实现了从“坐”到“站”的跨越。
涛涛的故事并不是下城区残疾人中的个例。从2006年开始,下城区已经连续四年实施“百万康复设施进家庭”工程。在为残疾人家庭、社区康复室配送康复器材一万余件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制定并实施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家庭无障碍设施的适配计划,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对象,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人性化服务。2008年,下城区又建立全省首家“中途之家”,在拓展康复工作内涵的同时,做深、做细基础工作,打造规范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康复工作特色,构建广覆盖、长效性的社区康复求助平台,确保残疾人有意愿康复,有能力康复,提前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实施阳光康复工程,确保残疾人“病有所医”,只是下城区为残疾人群体专门打造的“阳光系列工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下城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实施阳光教育工程,确保残疾人“学有所教”;通过实施阳光就业工程,确保残疾人“劳有所得”;通过实施阳光亮居工程,确保残疾人“住有所居”;通过实施阳光托(安)养工程,确保重度残疾人“老有所养”;通过实施阳光帮扶工程,确保残疾人“困有所帮”。区财政每年投入近3000万资金,专项用于帮扶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类弱势群体。残疾人在享受各类普惠政策外,还享受法律援助、康复训练、就学补助、就业扶持、生活救助等各种专属特惠政策。如今,下城区已经基本实现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帮的目标,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人群体也过上了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